批判性思维是培育科学素养的基石

甬江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温正慧

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应当转向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科学探索的原动力。其次,要着力培育批判性思维这一科学素养的基石。

从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到2020年AlphaFold 2实现蛋白质结构精准预测,再到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化学奖双双花落AI领域,人工智能在短短几十年间已深刻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在这场科技革命浪潮中,科学研究范式正经历着从个人探索向大规模协作、跨学科融合与数据驱动的转型。面对这一变革,中小学科学教育亟需与时俱进,将培养科学素养、训练科学方法、挖掘跨学科能力作为新的着力点。

培养科学思维:超越知识记忆新范式

传统科学教育往往陷入知识堆砌的窠臼,学生熟记公式却不解其意,更遑论灵活运用。在AI大语言模型能够即时提供知识解答的今天,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应当转向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科学探索的原动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发问,而非被动接受标准答案。例如,在讲解“数据是机器学习的关键”这一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初始算法,通过观察不同训练数据量下算法性能的变化,培养其提出假设、分析验证的能力。其次,培育批判性思维培育科学素养的基石。当前大语言模型虽能秒级生成研究论文,但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逻辑性仍需审慎判断,这就凸显了提问者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实践育人:让科学教育回归本质

科学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体系,更是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未来的科学教育应当减少填鸭式教学,增加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的机会。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从问题定义、方案设计到数据分析,完整体验科研过程。这种沉浸式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其创新思维。同时,要积极推进“校所合作”模式,通过“公共科学日”、“科普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真实的科研工作,感受科学的魅力。

跨界融合:培养复合型科学人才

现代科学问题的复杂性往往需要跨学科的解决方案。中小学科学教育应当打破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间的藩篱,开发基于现实问题的综合性课程。以“自动化盆栽灌溉系统”为例,这一主题可以融合流体力学、电路设计、物联网技术以及数据分析等多个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思维。这种跨学科的教学设计更贴近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数据素养的培养也应纳入科学教育体系。在AI辅助下,学生可以从基础的数据收集、图表绘制入手,逐步掌握数据分析技能,探索数据背后隐藏的自然规律,培养用数据思维认识世界的能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用科技赋能教育的新时代,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批判性思维的未来科学家;展望未来,这样的教育必将引领科技进步,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注入持久动力。科技与教育的良性互动,终将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新的高度。

2025-04-15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208766.html 1 3 批判性思维是培育科学素养的基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