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我们国家比作一个班级,那么浙江,就是其中非常励志的那个逆袭学生。”4月11日下午,湖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许慧霞走进宁波市四明中学,给同学们上了一堂关于浙江发展与青春使命的大思政课。
这是宁波市“四明传习”大思政课实践活动,也是“真理的味道”浙江省“新时代变革实践”主题宣讲活动。本次活动由湖州师范学院和宁波市教育局共同主办,宁波市四明中学承办。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无煤无油无铁矿,能源自给率低。如果把浙江比作一名学生,那么他的天赋并不算好。
但是如今,浙江的GDP冲进全国前四,人均GDP超12万元,在我们国家这个“大班级”中,浙江还堪当创新创业、共同富裕和数字经济的“课代表”。
那么,浙江靠什么实现“逆袭”?许慧霞书记从三个方面为同学们解剖浙江的发展密码:
靠山不囿于山,孕育出浙江干在实处、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安吉余村,“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曾经,这里是污染严重的矿山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引领下,余村人努力修复生态,恢复了绿水青山,敲开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大门。如今的余村,生态露营、“两山”研学、民宿集群、有机茶园,成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灯塔。同时,因为土地资源稀缺,浙江把民营经济做到了极致,孕育出全国四分之一的“专精特新”企业。去年以来,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浙江数字经济,又一次蜚声海内外。
临水不止于水,孕育出浙江走在前列、锐意改革的精神气质。8000多年前,余姚井头山的先民们就已经沿海而居、捕捞为业;隋唐时期的明州(今宁波)大量建造海船,成为东亚贸易中心;如今,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一……
耕田更超越田,孕育出浙江取长补短、主动谋新的精神气质。“两分田”的浙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七千年前宁波余姚的河姆渡先民,已经开始人工栽培水稻、豆类,并且使用磨制石器,成为中国最早的鱼米之乡。人多地少的现实,又倒逼着浙江更加注重精耕细作和效率效益。
这,就是“逆袭生”浙江!
“对一个地区来说,最大的资源可能不是矿产与沃土,而是永不停歇的创新精神。发展的赛道,不在于起点资源,而在于创新动能。”许慧霞告诉同学们。
那么,浙江这名“逆袭生”的故事,又能带给如今正值高中的同学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许慧霞希望同学们趁着青春年华,肩负起浙江新一代的使命:
以“翻山越岭”的勇气,开辟青春新赛道;以“逆水行舟”的坚韧,展现青春新动能;以“精耕未来”的气魄,构筑青春新坐标。
从“浙”出发,向“新”而行,做不负山海的青春弄潮儿。浙江故事,等待年轻一代去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