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块7一斤,2.1斤,奶奶,3块5毛7,算3块5好嘞。”一个穿着校服的学生从顾客手中接过5元纸币,并准确地找了零钱交给顾客。这是1月3日上午,发生在宁波市华天小学附近社区广场上的一幕。原来这是该校精心组织的一场期末考试,考试地点:校园农场、附近的社区广场;考试科目:语文、数学、美术、劳动等;考试题目:种菜、卖菜;考试时间:3个多月;考试方式:无纸笔。
(1月7日《现代金报》)
这其实是一次大家熟知的无纸笔测评,算不得新鲜,因为早在2007年,宁波市一些小学就开始自主探索无纸笔形式的“游考”。华天小学组织的这次无纸笔测评之所以值得一评,是因为经过这么多年探索发展,无纸笔测评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质的飞跃。
一是真实性。自己种菜自己卖,试题是真的,顾客也是真的,交易方式也是真的(用纸币结算),即便叫卖声也是真的。这样的测评方式已经超越了“模块化”“情景化”“游戏化”的测评方式,更能检测学生真实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是综合性。当孩子们沉浸在售卖之中,语文老师在一旁仔细考察学生的情景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与角色扮演能力;数学老师则聚焦学生在实际交易中的计算能力;美术老师会针对孩子们为了这次售卖设计的海报和广告,根据色彩、构图等,评估学生的创意设计和美术表达能力。这正是无纸笔测评优于纸质测试的地方。
三是兼顾过程与结果的测评。有别于纸质考评只注重结果,华天小学的这场考试从三个月前播下菜苗就开始了。从选择菜品、播种、浇水、施肥、除虫到最后收割,孩子们化身“老农”参与了整个流程,这其间,科学、劳动学科老师已经根据学生表现,对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劳动能力给予综合考评,全过程考评确保成绩更加客观、真实、合理。
自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来,各地中小学的教育评价理念、方式等都在发生改变,更重视非认知能力评价,更重视高级能力评价,更重视评价形式的多样性,更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评价,简言之,就是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测评,并且涌现出了一批成功的典型。
就宁波的改革实践而言,近20年的持续探索,无纸笔测评摆脱了以“分”定人的局限性,提高了学生知识运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真正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王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