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幸参观了两所北方著名高中,都是在当地乃至全国颇有影响力的办学标杆。两校都在占地规模、硬件设施上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平,动辄三四百亩的校园尽显恢宏大气、现代气派,尤其是那科学中心、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重要场馆,无论是规模体量还是设施完备性、先进性上完全可以媲美地市级的中心场馆水平,校方在介绍时也十分骄傲地宣称“这是某某省(市)最好、最大、最先进的”,令人艳羡不已。有了这等硬件加持,面对络绎不绝前来考察交流的校外人员,学校领导也是底气十足,随便带他们走走看看,足以让外人惊诧于他们的高质量办学水平了。
震撼之余,内心也不禁生出几个疑问:这样高大上的场馆设施由谁投资建设和日常维护?为什么偏偏落户在这(几)所学校?这些硬件设施平时能物尽其用吗?区域内其他学校能共享这些资源吗?投入巨资在某(几)个中小学里建设这等规模档次的场馆设施究竟有没有必要?是否可以用同样的经费在更多学校装备受益面更广、教育教学效果良好的场馆设施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倒不是一种情绪化质疑,而是对教育教学资源的优质均衡分配以及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装备标准的合理性、适切性、有效性的考问。
一个基本的但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的常识是:并不是硬件条件越高大上、越高精尖就代表这个学校办学质量也是同等的高水平,如果推演开去,也并不是高分越多、考上北大清华越多、荣誉越多就代表这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越高超、水平越先进。然而,在一些地区,就是流行以这么一种似是而非的政绩观、质量观,他们想方设法、千方百计集聚各方资源重点、重金打造少数几所光鲜亮丽的“明星学校”“超级中学”,以此来标榜区域教育高水平甚至以此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教育承受了不该承受之重,直至不堪重负、扭曲变形、恶性循环。
在那两所学校参观时,那超强硬件和丰硕成果所营造的熠熠光辉随着较为深入的教育教学考察品鉴逐渐黯淡,目之所及,学生身体和心灵上的单调僵化、教师理念和方法上的陈旧落后、学校制度和管理上的整齐划一,让人不禁恍惚于学校软件与硬件、外在与内在的强烈的代差和脱节,惋惜于巨资垒就的优质资源的极大浪费,遗憾于学生身心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种种被束缚、受限制。从立德树人、全面素质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等教育视角来看,这显然算不上理想或者说理性的教育。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学校的高水平办学,绝对不是一两所学校能够以偏概全的,必须让每一所学校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和资源,真正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同时,软硬兼施、内外双修也应该是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应该秉持的最基本的系统思维。
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