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二小学 陈雯雯
现代社会,手机成了每个人的“心头爱”,3周岁的儿子也不例外,为了玩手机煞费苦心。有一天,他拿着无法解锁的手机来问我:“妈妈,你要看手机吗?”我说我不要看。
这时,他发现疯狂试探没用后,开始对我进行友好建议:“妈妈,你休息一下,看一会儿手机吧!”我开始对他的行为产生好奇。
我说:“妈妈现在不看,但你为什么这么希望妈妈看?”
他开始暴露自己真实的目的:“我想看一会儿手机。”
原来,在孩子眼里,站在旁边看我玩手机也是好的。从这件事,我意识到手机对孩子的诱惑。我从一开始惊喜于他为了看手机动的小脑筋,慢慢去思考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让孩子正确认识手机。
儿子现在正处于执拗敏感期,一身反骨,动不动就发脾气,喜欢说“不”。我直接跟他讲道理或者“威逼利诱”是没用的。于是,我开始采取“迂回”战术。
接下来的日子,只要看到爸爸在玩手机游戏,我就会跟他说:“不要玩手机了,对眼睛、颈椎不好。”爸爸会配合地放下手机,陪孩子阅读或玩耍;看到外婆在刷视频,我也会提醒她:“不要看手机了,眼睛要花掉了。”外婆也会默默地放下手机。这样的话说多了,儿子就记在了心里,也开始像小大人一样“适时教育”我们。
“外婆不要玩手机了,眼睛要花掉了!”“妈妈,你不要玩手机了,陪我玩游戏吧!”甚至,他会一把夺过爸爸的手机放到旁边,一脸严肃地跟他说,“你再玩手机,我就不爱你了哦!”
听到他这样说,我的内心一阵窃喜,“战术”似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如前段时间听到的一句话:人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提醒。大人是这样,小孩亦是如此。这些提醒最终会深刻地留在孩子的脑海里,促使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