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的文章《老师,你敢上“裸课”吗?》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文章中,张祖庆老师批评了反复演练、日里磨课、夜里梦课、死去活来、活来死去、不断磨课才“上演”的公开课。
(据9月25日《中小学班主任杂志》)
提到公开课,很多老师是既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公开课是教师研修的重要载体,很多评优评先乃至晋升职称都有公开课的要求;恨它,是因为每上一节公开课都要经过反复的试教,在一遍又一遍的试教中,上公开课已经不是在上课,好像成了表演。在这场表演中,一切都是按照预设走流程,学生充当的是配合老师上课的配角,公开课变了味,严重消解了公开课的价值。
反复试教某一节课,这节课已经没有任何“学情”可言。老师一遍又一遍试教,只为把课上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学生一节又一节听课,只为配合老师试教。这样的课,往浅里看,师生们都感到反感;往深里看,是反教育的。例如,学生们已经熟悉掌握了老师要讲的内容,但还要在试教中假假地提问、假假地讨论、假假地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重视公开课并无过错,但要先厘清一个问题,即:什么是公开课?公开课不是什么特别的课,是能为常态课提供引领的常态课。反复试教,就必须要一次次备课、一回回推倒、一番番重来,折腾不止的过程,弄得师生们都筋疲力尽。虽然最后上出的公开课几乎让人挑不出任何问题,但课的性质已经发生变化,它不仅失去了对常态课的引领作用,还对教育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教师们需要借助公开课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能与教师需求相匹配的公开课必须是没发生变异的,只有回归公开课本真,才能体现公开课的价值。如何上出有价值的公开课?应从“不试教”做起。
开公开课的教师需要对这节课给予高出常态课的重视程度,但功夫应下在课堂教学之外,在备课环节多些思考,不应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配合一遍遍试教。也就是说,称之为公开课的课,一定要是学生第一次听的新课。
不试教的公开课,课堂教学一定是原汁原味的,虽然授课教师在课前备足了功课,但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没有预设到的问题,甚至有些公开课还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没回答出来,突然出现“小意外”导致课堂教学冷场,教师在某个教学环节处理不当等。这样“有问题”的公开课,看上去没有反复试教的完美,但能引发听课教师的深层次思考,具备交流研讨的价值。
公开课不仅应该有,还应强化其价值,但有一个前提,即:摒弃无休止试教的极端做法。将公开课纳入常态课范畴,上不试教的公开课,让教师们在不试教的公开课中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向其他教师公开,并在边教边改中提高教学能力,才能让公开课有价值、有意义。吴维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