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官网发布多条博士研究生引进公告及录取相关情况公示,引发对“批量速成博士”的争议。从公示情况来看,拟引进的10名人才中大多为毕业于东南亚国家的博士研究生。
(据9月24日九派新闻)
高校博士引入,本是求才之举,却遭受质疑一片。有人说这是萝卜招聘,有内幕。也有人说这是“含博量”不够,一大批“水博”掺杂其中,名不副实。
东南亚国家的海归博士虽然未必就没有水平,我们不能仅凭学校的地域和排名就轻易否定这些博士的学术能力。但公众的质疑也并非没有道理,有那么多来自英美海归的博士,国内著名大学的博士你不招,非得扎堆儿招一批东南亚国家的博士,确实不符合常理。
因为引进博士“含博量”不足遭受质疑,太原幼儿师专并非第一家。河北邢台学院2021年公开选聘拟聘人员名单中,13名女博士全部来自韩国高校,不少网友质疑为“速成博士”。2022年7月,湖南邵阳学院花费18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高校博士,也曾引发广泛争议。究其原因,还是当前高校博士引进缺少“防水”机制,以致在博士引进上随意性较大,监督不足。
为什么高校这么看重博士的数量而不是质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博士数量是评价一所高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不惜花费巨资引进“速成博士”,以提高学校的“含博量”,从而在各类评估和排名中占据优势。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学历人才,但评价人才的标准不能“唯学历论”。因此,高校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公正、透明的博士引进“防水”机制。首先,应完善人才引进的评价体系,打破“唯学历论”的桎梏,将学术成果、教学能力、科研潜力等作为核心评价指标。其次,加强引进过程的监督与公示,确保每一名博士的引进都经得起社会的检验与质疑。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展示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及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事实说话,以成果服人。
总之,高校引进博士不应只看数量,更要看质量。唯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水”机制,多措并举,才能化解高校人才引进中的“水博”质疑,以确保引进的人才质量,维护学术的严肃性和学校的长远发展。
刘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