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散发着墨香的新修订统编教材,将在开学季摆上学生们的课桌。2022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修订工作。这套教材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使用。新教材有何变化?(本报今日A08版)
如何用好新教材,如何基于新教材更好地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看到新教材且经过相关培训后,笔者有一些思考。
首先,教师要深刻理解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定位。
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教材的优劣,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验证。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该是学科教育实践专家,只有用好了教材,才能知道这个教材好不好用。这里所说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没有“颠覆性”的变化,绝大部分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内容。以小学语文为例,在统编版课本的基础上,在内容的结构方式、组织序列、呈现方式以及不同的教学活动要求等方面做了一些优化,调整了一些细节。原来的选文绝大部分仍然保留,栏目设置、单元组合绝大部分仍然保留,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新课标的要求,部分选文、单元有一些调整,增设一些新的栏目。
其次,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
一是教材使用首先必须“对标”,要以课程标准为基本遵循,认清课程性质,坚守课程理念。“课标”是课程的标准,是教学水平达到的一个基本要求,教材使用本质上是一种专业实践。把新教材和新课标对照研究,知道教材哪些方面发生变化和创新,这些变化、创新是源于哪些理论、政策的要求。这样,我们对于如何用好新教材,站位就会高一些,而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是引导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学好。教材对教学目标具体化,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具有经典性和时代性。它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视角而非经验视角来把握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好教材,改进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效果。不管课程怎样改革,教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这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
三是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的贡献,其中,教师是 “终端”。因此,教师要在使用教材过程中,及时地反馈教材编写问题,对教材修订完善提出改进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不等于教学,新教材并不必然带来好教学。用好教材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用好教材本身,而是为了促进高质量的教学,为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新教材对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得不抛开过去的部分成功经验,走出教学舒适区,必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用好新教材,教师应该做好直面困难和勇于战胜困难的积极心理准备。
使用新教材,一线教师与编写者对教材的理解常常存在一定的偏差,对同一教育理念、课程标准中同一内容、课堂实践同一活动的理解会有所不同。这是正常现象。新教材如果不能引发新教学,教材使用就谈不上是“好”的。
陆青春(宁波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