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表编排的基本逻辑是什么?课表编排如何科学又高效,实现课程和师资资源的最优化?《中国教育报》针对此话题展开讨论。
(8月16日《中国教育报》公众号)
课程表是学校一切教学工作的“排兵布阵图”,是对学校教学人力、物力、时间、空间的总调度,模样虽小,却决定了师生每日在校的生活节奏。课表编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表面上看,“课程表”是帮助师生了解课程安排的一个简单的二维表格,实则是对秩序与时间的约束,是每一个师生都必须遵守的“学校法律”。
课程表一旦确定,就具备了“学校法律”的刚性原则,每个班级及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表的安排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课程表绝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课程安排表,还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不仅要具备科学及规范的刚性,还要具备人性化的柔性,要释放出刚柔并济的教育温度。
课程表的柔性是通过人文关怀体现的。在编排课程表之前,首先要对学生开展相关调研,了解每个年龄段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表,例如:必修课、选修课、自习课、课外活动、大课间、小课间等类型的课程及活动安排在什么时段比较合适?不同课程之间如何衔接?在确保学校课程应开尽开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诉求。另外,还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对怀孕及哺乳期女教师、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身体健康欠佳及家庭有实际困难的老师、班主任等,在时间安排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同时,还要兼顾教师成长共同体中师徒之间相互听课的需要,尽量让他们的上课时间错开。
在刚性与柔性都具备的情况下,还要让课程表释放出刚柔并济的教育温度。以小学生课程表为例,必修课必须严格按照课程表由老师组织教学活动,而选修课、课间休息、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课等,在遵守时间刚性的同时更要注重质量,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例如,课间休息不缩水、选修课可以自由选课、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少先队活动要集教育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这些时间段获得快乐体验,让学生对写进课程表中的活动安排充满期待。
当课程表兼具统领日常的刚性,及保持张力的柔性时,不仅能让教师们凝心聚力、内外兼顾地投入到立德树人中,也能让学生的发展潜能得到极大的释放。
吴维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