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昆虫少年分享逐梦故事

褚南钦

李於言

施则行

7月12日上午,鄞州周尧昆虫博物馆,2024年宁波市关爱“小候鸟”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来自宁波的三位昆虫少年分享了他们的逐梦故事。

这三位昆虫少年分别是:13岁的施则行,出版过儿童科普读物《虫虫圆梦记》;11岁的李於言,是拥有近40万粉丝的科普视频博主;10岁的褚南钦,举办过昆虫展。

笑容羞涩,偶尔还会有些紧张,这是站在台上的他们;神情专注,滔滔不绝,这是台下围着昆虫标本的他们。从台上的羞涩到台下的投入,他们对昆虫的热爱,清澈而鲜活,深深感染围观者,激荡起探索自然、热爱生命的涟漪。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石承承

昆虫少年分享成长故事

“我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夏天会去草丛里找蛐蛐,因为蛐蛐会唱歌,我可以顺着歌声去寻找它们……”台上,李於言的分享充满童趣,一下把大家拉回到夏天的蛙鸣蝉噪中。

推开昆虫世界的大门,就在不经意间:褚南钦是在一部叫做《微观世界》的纪录片中找到比动画片更吸引人的奇妙天地;施则行因为和一只中华大刀螳的偶遇,“开始打造我的家庭生活昆虫馆……”

因为简单而纯粹的喜欢,三位昆虫少年展现出如今为人啧啧称道的品质:

他们有像海绵一样的学习力。还不识字时,李於言就听完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如今正在“啃”大学教材《普通昆虫学》;当家里的书不能满足褚南钦对昆虫世界的渴求,他就拉着父母走到户外;施则行走得更远,从神农架到西双版纳,从肯尼亚到婆罗洲……用脚步丈量世界。

他们有敢于打破常规的创造力。施则行从2019年开始“虫虫文学”的创作,将观察到的昆虫行为及时记录,对了解到的昆虫知识进行想象加工,创作出《虫虫圆梦记》;2022年,李於言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开设“寓言同学”账号,录制昆虫科普视频,短短一年多涨粉30余万;今年5月,褚南钦和他的小伙伴在学校举办了一场昆虫展,展出的上百种标本中,绝大部分是他们亲手捕获或繁育成功,继而制作成标本的。

他们有像灯塔一样的引领力。褚南钦是周尧昆虫博物馆最早一批“小小昆虫饲养员”,同时还为游客进行解说,被称赞为“满级小孩哥”;施则行经常走进图书馆、少科院、学校开展公益科普与阅读讲座;李於言与周尧昆虫博物馆的老师一起开展昆虫科普活动,“大家对昆虫有恐惧感,是因为不够了解。我希望通过我的科普,让大家了解昆虫,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自然。”

给父母的一道“选择题”

这是记者在现场留意到的一个细节:总有孩子喜欢趴在昆虫培养箱前,跟着昆虫一起“发呆”。时间久了,父母忍不住将他们拽走。

“我这次三科全优,成绩比上次有进步。”启动仪式开始前,褚南钦和记者分享。他说,在和昆虫交朋友中,他学会了“克制”,一定先保证学习,才能有更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看来,即便已经是“别人家的孩子”,有时也不得不面对“兴趣与爱好该如何平衡”的难题。

“一开始没有阻止,但也没有支持。”褚南钦的妈妈说得很实在,直到她看到褚南钦写的一篇作文,如何通过观察蚊子的习性,找到更高效拍死蚊子的方法,“发现他懂挺多,才意识到他是真喜欢。”

给孩子的兴趣“多一点时间”是三位昆虫少年的父母不约而同的选择。李於言的妈妈也提到,刚开始他们很担心那些不知名的昆虫伤害到孩子,“但没有阻止,而是悄悄去查百度,看对人有没有伤害。”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摆在父母面前的这道选择题更难作答,需要父母不断克服来自外界和自己内心的挣扎、焦虑。李於言的妈妈说,家里尽量保证孩子每周都能有一到两天开展户外活动,“很多家长知道我们没有报学科补习班,都挺意外的。”

或许,相比拔尖的成绩,父母替孩子考虑得更多。如今的施则行已经是一名初中生,而他的父母依旧选择坚定地陪着他。“经常接触大自然的孩子,性格往往更加开放、开朗,抗压能力也更强。”施则行的妈妈说。更何况,学习不一定要在课堂上,不一定要在书本里,也可以是在自然这座永远学之不尽的学校里。

事实上,在陪着孩子一步一步向前走的路上,父母收获得也很多,最起码不再那么害怕昆虫,甚至也觉得它们挺可爱、挺有趣。

2024-07-16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64137.html 1 3 三位昆虫少年分享逐梦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