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知行合一 铸魂育人”宁波大中小学移动思政课第九课——“非遗匠心筑梦”之旅开启了,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景观生态学院团总支书记张星雨老师,和该校“寻味非遗传四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带领奉化区岳林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一起探寻身边的非遗。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王伟 张培坚
实习生 吴瑜哲
什么是非遗?非遗保护有什么意义?如何传承非遗?在体验非遗之前,张老师先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同学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和传承非遗具有重要意义。而保护和传承的第一步,就是认识和了解非遗,然后是传播非遗,这一认识让同学们对接下来的行程有了满满的期待。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奉化校区目前已引进了“龙狮花漆”四个非遗项目,“龙”是奉化布龙,“狮”是北仑狮王,“花”是传统插花,“漆”是夹纻漆器。
当奉化布龙的传承人毛老师带着长龙出现在大家面前,并且告诉同学们可以分组体验布龙的时候,大家兴奋极了。原本以为很容易学会舞龙,没想到要把布龙舞动起来挺不容易,第一组体验过后的同学,马上和小伙伴分享感受,“一下子手就酸麻了”。
“同学们,我考考你们,舞龙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当观看的孩子们开始交头接耳时,老师们适时引导大家转换注意力。“是团队精神,因为如果没有团结一致的精神,这条龙是舞不好的……”孩子们马上领会了老师的意思。
随后进行的漆扇制作,则让大家感受到了手工制作的魅力。感受了校园里的非遗,参观了神奇的标本馆,同学们还在思政导师的带领下,前往学校附近的青云村。那里有一个省级非遗茶空间和市级非遗项目金银锻制。
“从银块到银壶,要经过数十道工序,用到数百件工具,历经千锤百炼,精雕细琢,才能制作出一把银壶。”听着传承人徐国城的讲解,看着工作间四壁挂满的工具,同学们震惊了。一件银制品,背后需要这么多工序和工具,那一刻,孩子们对工匠精神有了更加具象的理解。
空间里陈列的各类银器赏心悦目,但是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学艺和锻造的过程是漫长而枯燥的,徐国城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合适的传承人,不是没有年轻人来学过,但往往学了几天、几十天就离开了,“一把银壶要锻造20多天才能完成,很多年轻人耐不住”,徐国城说。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坐上“思政巴士”返程时,同学们思考着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团队目前正在做相关的调研,不过调研面向的主要是非遗小吃,我们走访了一些非遗小吃的经营者,了解他们的经营和传播现状。希望同学们能关注非遗,长大后能提出有利于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好建议。”张星雨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