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已陆续出分,高考志愿填报成为热点。张雪峰等高考志愿填报师认为心理学是“天坑”专业,温州大学辅导员李金伟则表示,心理学专业实际就业率还是不错的。(6月25日 澎湃新闻)
高考承载着社会流动的渴望与希冀,好不好就业、就业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志愿填报。不论是“要把理科590分报考新闻的考生‘打晕’”,还是“心理学是天坑专业”,抑或“土木专业遇冷”,在一些人编织的“意义之网”里,不同的专业在等级化、差异化的金字塔处于不同的位置。在急功近利的工具理性遮蔽下,一些所谓的“名师”热衷搞拉踩引战那一套,把“好专业”捧上天,对“差专业”一踩到底。
置身在一个以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乌卡社会中,志愿填报没有那么多的“高招”“绝招”。在一些“名师”眼中,所谓的“好专业”就是当下容易就业、能够拿到高薪的专业,所谓的“坏专业”无非就是近几年来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的专业。虽然“经验之谈”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却不能用固化的标签思维来“一锤定音”,轻率得出论断。
市场风云变幻,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没有绝对的界限,“好专业”和“坏专业”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同一个专业也会遭遇“冰火两重天”,土木专业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更何况,如果所有考生都去追逐少数的“好专业”,供求失衡难免也会影响将来的就业情况。
正所谓观念一变天地宽,选择专业不妨多听从内心的声音;即使面对不被看好的“天坑”专业、被嫌弃的冷门专业和被歧视、被污名化的专业,也要保持笃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只要勇敢选择契合自己的专业,只要足够努力和坚持,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契合自己的价值实现渠道。
摈弃专业优劣论的门户偏见,尊重考生的兴趣与特长,结合考生擅长的知识领域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给出理性和审慎的建议,这才是志愿填报辅导应有的模样。被情绪化的标签思维所驱动,“心理学是天坑专业”听上去言之凿凿,实际上却隐伏着不确定性和风险,考生和家长切忌偏听偏信。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