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各地开展的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专项行动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5月31日澎湃新闻)
近年来,社会治安持续向好,但校园欺凌事件却时有发生,成为和谐社会的不该出现的“杂音”。一起起、一桩桩校园欺凌事件触目惊心,触痛了万千家长的心,表明校园欺凌治理仍须加大力度。
治理校园欺凌,要聚焦“问题少年”。没有“问题少年”策划、参与,同学间的小问题断然不能升级为校园欺凌。究其根底,“问题少年”的“问题”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大人,是社会转型背景下家庭教育失职或是学校教育偏差、缺失所致。
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不当,“问题孩子”就可能“横空出世”,给整个家庭带来“问题”。所以,广大家长要树立正确育儿观,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以科学育儿知识能力支撑高质量家庭教育。同时,对待“问题孩子”既不能棍棒伺候一“揍”了之,也不能听之任之一“推”了之。而要打通与孩子的情感交流通道,找准“问题孩子”的“问题”,通过有效陪伴、用心倾听、科学矫治,循序渐进解决“问题”,完成生命创新,促成“浪子回头”。
除了解决家里的问题,学校也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在“唯分数”“唯考试”教育生态下,一把尺子量学生,有基础问题的学生很可能沦为“问题少年”。有鉴于此,中小学校要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正确教育观、学生观,实现教育认知“急转弯”。要摒弃“分数为王”,多把尺子量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登上领奖台,也能享受自己的高光时刻。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个别辅导,做好学困生转化,预防学困生转化为“问题少年”。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做好心理咨询疏导。对待“问题少年”,不能歧视、推脱,而要坚持正面教育、疏堵结合,用心倾情帮助“问题少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循序渐进消化“问题”,最终实现“没问题”。
同时,还需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中小学校、家庭应当加强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对他们网上行为进行必要引导监督,增强他们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能力。另一方面,网络监管部门应持续网络清朗行动,摒弃流量为王、见利忘义,向诱导青少年沉迷的不健康、亚健康网络产品说“不”。
面对“问题少年”,每位社会成员要多从自身找原因,多问自己“为什么”“怎么了”“怎么办”。要祛除“问题少年”歧视,努力营造有利于“问题少年”消除“问题”的环境氛围,通过科学有效地干预、教育、感化,挽救“问题少年”,达到消除“问题”、预防犯罪的目的。公检法司要“鞭”“剑”高悬,坚决打击恶性校园欺凌行为,并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广大青少年,预防“问题少年”出现。
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