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磨课:磨出了什么?又磨掉了什么?

我是一个被比赛磨砺过许多次的老师,1次区青蓝杯教学竞赛、2次区素养大赛、1次省素养大赛、若干次提交光碟的课例大赛……毋庸置疑,我也经历过磨课带来的痛和泪。

(5月22日《中国教师报》)

“好课多磨”的观点被很多教师认可。为了把课上好,大多数教师都经历过“磨课”的历练。在公开课、示范课活动中,上课教师不反复把课磨几遍,似乎都不配称之为公开课、示范课。

长时间反复打磨一节课,磨出的课几乎能做到像行云流水般的流畅,在正式上课时,几乎能够按照预设,一字不差、一秒不差地走完教学流程。一遍又一遍磨出的课,或许能够在公开课中获得听课教师的赞誉,或许能在赛课中获得较好名次,但这样的课,却不一定是好课。

反复打磨的某一节课,很可能磨掉了“学情”背景。在课程设计之初,大多是以学情为依据的,但经过较长时间打磨,学情可能已经发生改变,学生的作用是配合教师上课,学生的一切课堂活动都是预设好的。这样的课上一遍二遍,学生们或许有新鲜感,但经常上学生们是反感的。

所以,“好课”一定要磨,但不一定要过多地磨。要想通过磨课上出好课,应明确什么样的课需要磨课。那么,什么样的课需要磨呢?大致有以下几种:在教材中有枢纽作用的知识点、很多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教学难点、教改中同课异构的教学章节、学习或借鉴在公开课活动中学习到的教学方法、部分学生要求教师改变的教学模式等。对于这些有一定难度和挑战的课,应进行适当的磨课。

在磨课时磨多少次比较合适呢?一般而言,磨课,并非次数越多越好。常态课授课时,磨课次数在1—2次即可,磨的次数太多,教师授课的机械化程度越高,教师的创造性可能会越低;上公开课时,磨课3次左右即可,磨的次数越多,公开课显得越假,研讨价值越低;准备参加教学比赛时,磨课3—5次即可,切忌用无休止的磨课让赛课与常态课关系越来越疏远。

在磨课过程中,又该如何磨呢?磨课时,要尊重教学规律及学科特点,为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而磨课;要基于学情,为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素质得以提升而磨课;磨课时,不要过于追求流畅和完美,不要让学生当配角,更不要让学生当陪练。

磨课的目的是为了把课上好,而课上没上好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学生是否满意,是否有所收获。所以,摒弃好课必须要无休止打磨的极端做法,回归磨课本真,才能让磨课磨得有价值、有意义。吴维煊

2024-05-24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54469.html 1 3 反复磨课:磨出了什么?又磨掉了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