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准初中生”, 家长应提前准备什么?

甬蚌两地班主任支招

毕业在即,六年级的学生就要“小升初”了。面对新的校园环境,完全不同的学习节奏,怎么帮助孩子们开个“好头”呢?

在本期茶座开始之前,老师们面向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一共回收有效问卷1896份。关于小初衔接,家长最关心的几个话题是:初中学科难度提升了,那么究竟有没有必要提前学?孩子如何适应新环境?学业难度大了,孩子不自觉,怎样提升内驱力?

4月30日晚,班主任和教育专家们相聚一堂,为家长们出谋划策。本期茶座也是甬蚌开展教育合作帮扶以来,两地班主任共同体的直播首秀。

本期嘉宾

陈琳:宁波市镇安小学语文教师,宁波市骨干班主任

张丽娜:蚌埠市怀远县乳泉小学语文教师,蚌埠市名班主任

任静儿:宁波市鄞州区应麟书院科学教师,鄞州区骨干班主任

杨翠兰:蚌埠市第一实验学校初中部英语老师,蚌埠市优秀班主任

束德朋:蚌埠市固镇县实验中学数学教师,蚌埠市优秀班主任

王晶晶:宁波教育学院教授

□现代金报 | 甬派 记者 林桦/文 张培坚/摄

有没有必要提前学习初中知识?

盲目地比较“进度”,大可不必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赢在起跑线上”,在小升初阶段就督促孩子提前学习初中的知识。这样真的有利于孩子快速适应初中生活吗?

任静儿对家长的心态表示理解,但同时也提出,家长们与其不断比较自己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的学习进度,还不如认真了解小学和初中的知识区别,站在更高的立场上去看待这个事情,“相比知识容量少的小学课堂,初中课堂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容量和难度明显提升。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我们从小培养孩子们多思、广思的习惯,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也会越来越活跃,思路也会越来越开阔,这比提前学习知识更为重要。”

杨翠兰则是从学科老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表示,在安徽中考英语试题中有一个猜测词义的题型,如果孩子提前学了知识,那么猜测词义的能力就无法得到培养。家长们可以督促孩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关注学生时间的管理、书写的整洁、阅读的习惯等这些方面。

王晶晶听完老师们的观点总结道,首先,家长要考虑学生整体、长期、全面的发展,做好当下,享受每个成长过程。其次,要相信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每个孩子都有很好的适应能力。第三,未雨绸缪,适当了解,不打无准备之仗,但这里的“准备”指的更多的是习惯、方法、适应能力的提升,良好个性的修炼。

担心难以适应新环境?

周末去初中学校打个卡吧

除了学习节奏、学习强度的变化,孩子们还要面对新的校园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怎样才能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环境呢?

陈琳认为,要消除孩子对新学校的陌生感,不如提前去学校打个卡,感受初中的环境,了解校园的特色和文化,找到孩子的兴趣点和初中课程设置的衔接点,点燃孩子的向往和期待。如果正好碰到了学长学姐,还可以向他们请教。在同龄人的口中,孩子和初中的距离会快速拉近。

“走一走,聊一聊,我觉得还可以再加一个做一做。”任静儿接过话茬说,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从制定学习计划开始,让学习变得更有条理;从设定学习时长入手,让学习变得更加专注;从学会自主预习切入,让学习变得更加自主。

杨翠兰补充道,小升初阶段,帮助孩子培养锻炼习惯、成为终身运动者也很有必要。健康的身体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因此,爸爸们应该多多参与,和儿子一起打打篮球,和女儿一起跑跑步,不仅有利于家庭运动氛围的形成,也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和谐。

学业难度变大,如何克服“畏难情绪”?

不妨给孩子拍“彩虹屁”,提升内驱力

进入初中后,孩子的学业难度陡增。面对有困难的科目,孩子可能会有畏难情绪,会表现为不主动、磨蹭,这时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

陈琳表示,孩子的学习动力有两种。一种是内在的,一种是外在的。爸爸妈妈们如果常常跟孩子说的是“好好学习,长大才有好工作”,或者“这次考到优秀,就奖励200元”,那么,对孩子而言,他的学习动力是外在的,不持久的。而如果爸爸妈妈们在某一刻激发了孩子,让他认为“学习这件事是很有意思的”,那么这个动力就是内在的,这才是持久的动力。

张丽娜建议,家长可以用“花式表扬”,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成年人在日常的生活中、工作中,如果听到一些赞美、鼓励的话,一整天的心情都会很愉悦,工作上立马会像打了鸡血似的干劲十足。小孩子也是同理,内在也有着同样的需求,渴望被他人夸赞和赏识。所以,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各种“彩虹屁”似的夸赞。比如:“哇,宝贝,你真厉害,用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这么长的课文背下来了!”还可以给孩子一些肢体上的鼓励,给孩子点个赞,拥抱一下孩子,亲亲孩子的小脸蛋,从而来实现孩子的价值感,提升内在的动力。

“学生的内驱力来自内在动机,就是自我驱动,就是兴趣、好奇心和探索;也有来自外在动机,譬如来自家长老师同学的期望和奖励。所以说学生的内驱力是通过种种因素激发的。”点评专家王晶晶说,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先从外驱力入手,譬如21天养成习惯、兴趣导入。学习是艰苦的,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所以需要正向的反馈、不断地肯定鼓励,慢慢提升孩子的内驱力。

2024-05-07 甬蚌两地班主任支招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50856.html 1 3 家有“准初中生”, 家长应提前准备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