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教学成果” 要走出“做材料”误区

漫画 严勇杰

如何培育教学成果?教学成果中的“皇冠”——国家级教学成果是怎样炼成的?4月24日,宁波市职业院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培训、凝练与申报专题研修班举行了开班仪式,来自全市职教领域的120余位专家、骨干教师汇聚一堂,开启专题研修学习之旅。(4月26日《现代金报》)

培育教学成果,伴随教师专业发展的始终,也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以申报教学成果奖为激励积极培育教学成果,有其必要性。但是,在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大多是依据教师提交的纸质申报材料进行评审,也就是说很多实践成果要用材料进行总结和提炼,导致部分教师误以为培养教学成果就是做材料。

在做材料的过程中,为了让材料厚实些,把一些意义不大的内容最大化地进行“成果扩容”;为了让材料亮眼一些,再把材料分成类、印成册、编成书,然后再进行精美包装;为了增加材料的含金量,随时更换项目组成员,哪个老师有了高质量教育科研成果,立马对项目组成员进行调整。

培育教学成果需要用材料进行辅助,但若过于重视做材料,会造成对教育实践成果的挤兑,部分厚实及亮眼的“材料成果”却不一定是真实的教学成果,这样的成果一旦获了奖,会对教师们培育教学成果造成误导,也违背了国家设立教学成果奖的初衷。

如何培育教学成果?先要厘清何谓教学成果,教学成果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取得的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也就是说,只有取得了相关成果的集体和个人,才具备申报教学成果奖的资格。确切地说,是“成果在前、申报在后”。如果重点用“材料”打造教学成果,很可能变成“申报在前,成果在后”,即:先设计申报材料,然后基于申报材料的需要去开展教学活动、创设所谓的教学成果。逻辑顺序的颠倒,很容易催生出虚假的材料成果。

如何让教师们淡化材料,培育出真正的教学成果,仅对教师进行引导还不够,还应在申报各级教学成果奖时创新成果提交方式。比如以“××实验基地建设”教学成果奖申报为例,该项目的申报,应以真实的实验基地设备实施、实验教学实施、学生在实验基地的学习情况、学生实验操作水平的发展情况等场景性材料为主,纸质材料应是辅助性材料。为了防止场景性材料作假,在评审时,应加大对不少于2年时间段实验基地的使用情况、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反馈、媒体报道等考核,确保材料是真实的。

教学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师生之间的真实互动,培育教学成果的重点是做了什么样的实践探索,而不是做了哪些材料。

吴维煊(作者系高职学校教师)

2024-04-30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50219.html 1 3 培育“教学成果” 要走出“做材料”误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