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 冯志军
每月,学校有半日调休的制度,且已落地执行。支教回来不久,看着同事们从繁忙和琐碎中抬起头来,相互换课调休,计划着去哪里休闲,我也心下暗暗筹谋:怎么闲才好呢?
安排好了课务,又千叮咛万嘱咐几个调皮的孩子后,“依依不舍”走出校门。阳光正好,像个糯软的稚童,没有冬的寒凉,也没有夏的燥热,温柔可亲。路旁的玉兰树开花了,樟树有隐约的香,天瓦蓝透彻,流云轻手蹑脚,仿佛谁轻吼一声便会簌簌掉落。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声让人怔忡——有多久没在工作日的中午,晃荡在大马路上了呢?一时竟无所适从,并隐约衍生出不安:我的孩子们啊,有没有乖啊?我的那个星星的孩子会不会因见不到我而哭呢……
按捺下心中的千头万绪,走着回家吧。有了闲时,不如慢慢走,走上大半个时辰,走上一节课,保持挺胸和微笑,打量平日不曾细细留意的街巷,与相熟不相熟的摊贩点头,和相亲不相亲的邻里说笑,说些可说可不说的事,笑一些可笑不可笑的人……没有目的,不讲效率,无所谓是谁,不追究经过,在时光的虚掷中求得一份弥足珍贵的松弛。
花了比平日多一倍的时间,才走到家里楼下。临街的店铺生意挺忙,特别是烧饼店,黑黢黢的店主戴着黑框眼镜,正皱着浓眉埋头在火炉旁,夹出一个个掌心般大的饼子。饼子上面有意无意撒着的几粒芝麻,像姑娘脸上调皮的雀斑,一下引发了我的兴致。于是,花2块钱买了个饼,在店门前的台阶上席地而坐,就着下午三四点的阳光,就着匆忙的行人,一口一口细细品咂。轻咬一口饼子,唇齿欢愉,身心雀跃,在似有若无的香气中,看车来车往,听人生喧嚣,送夕阳一点点消失在楼宇间……
计划中的闲时,想要做很多“闲事”,喝茶、看书、访友、会亲、踏青,短短半日被塞进许多期许,最终什么都没达成——闲,不该有任务,闲是坐看云起风涌,闲如流水,流到哪里算哪里,闲是心似碧空如洗……闲就是闲了,不可被定义,靠门做个木头人,捧书册嘬茶盏,无所事事打量来往的忙碌,无事牵挂无人牵绊,心中自有一番做人的柔软与慈悲,便是闲。
常自我说服:人到中年,周而复始的重复亦是幸福,那意味着没有突如其来的意外使生活脱离正轨。“卷”未尝不可,忙碌也是好事,都看过程。人若卷得严实,忙得笨拙,生活没了,人生真实的美好也没了,等于关闭了自我调整和怜惜的眼,无法和心灵对视,无法感受内心的柔软,更无法生发人生的智慧。真正的“闲”什么样?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能自由支配漫游的思想,既能在运动场上叱咤风云,也能在书海中与古今对话,有游山玩水的兴致和行动,也有各抒己见的豪放和练达……以人的真实形态存在,吃饱,穿暖,睡足,能哭能笑,遵从身体的节奏,和自然同频;保持内心的真实,把铠甲和软肋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下;做自己,没有功利不怕得失,无所谓伤害,和众人、和世界、和生活连接,并为此简单、从容地活……
做教师的,内心拥有一份自然舒适的闲,于自己于学生都是福祉。在快节奏的工作中停下脚步后,再重拾教学日常,看问题的方式会不同。那时,问题只是问题,和山川河流一致,存在于此。我们用落闲的心,从中跳脱,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打量审视分解对话安抚,然后放下,允许问题变得清晰,允诺自我发酵,在日常的学习中忖度、思索、成长,慢慢的,只由时间烹煮,佐以耐心和等待,答案自主浮现。在一朵花的摇曳中,一株草默然的抽叶里,一条虫的抬头瞬间……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无用之用,才是生智长慧的关键。
圈养的孩子没有春天,笔下的柳树玉兰和文字一样自是生涩干瘪的,开不出花,闪不出光芒。我鼓励孩子们“闲”下来:不写了,我们出去玩。未来的某天,孩子们想起这个春日下午的,可能不是那篇后来终于精彩的春日作文,不是作业,没有课堂没有任务没有各种要学要写的,而是钻在校园的草丛中,趴在小河的泥地旁,滚在生发的四叶草里,听到的春日泥土下的隆隆捉到的一只小爬虫看到的一朵小花……这才是在浮生中所得的“闲”,这样的“闲”才养人。
浮生本闲,人若有智慧,自得其乐,不是非要“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