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怎么个串法?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顾常平

很偶然地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省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遗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

这段文字出自《旧唐书·陆贽传》。细细玩味,很有几分意思,特别是那“新茶一串”。

陆贽是唐时的清官。他未成名时,寿州刺史张镒爱其才,赠给他钱百万。陆贽不收,只收了他送的新茶一串而已。读到这里,在钦佩陆贽高尚的人格、高超的处世艺术之余,我心中又升起了一个小小的疑惑:葡萄、香肠、金钱、数字、英文、乃至梦、笑声,都可以用“串”字串起来,只是那茶,怎么可以用“串”来形容呢?

在我的字典里,可以说一枚茶、一根茶、一粒茶,也可以说一撮茶、一听茶、一罐茶,甚至可以说一斤茶、一吨茶。初见了那“一串茶”,我总觉得有几分怪。

心存疑惑,我就去找资料,并很快就找到了一个以“串”饰茶的例子。

明嘉靖宋雷《西吴里语》云:“袁高刺郡,进(茶)三千六百串,并诗一章。”可见茶,确实是可以一串一串地串起来,一串一串地叫着的,并可以和诗一起进献给朝廷。显然,茶和诗一样,都属雅的。

茶可以串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只是那茶是怎么个串法?

我又去找资料。原来,早在唐代,社会上已饮茶成风,特别是文人雅士,他们常常聚会,搞搞茶宴、茶会什么的。那时有一种团饼茶。中间打一个孔,几饼茶用绳子串起来,每串约一斤,带起来很方便。

传至宋代,团饼里又新增了龙茶,更为极品。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有如下的记载:“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庆历中,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为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缕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蔡君谟即蔡襄,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字写得好,茶喝得更精。据说一次他去做客,主人所备之小团茶不够用,只能以大团茶相杂,他一品就品出来了。

小团茶那么好茶,谁会不喜欢?苏轼《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云:“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诗中的第二联作过阐释:“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其中‘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到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之后,他又进一步发挥道:“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陆游精于茶道,还能团茶,玩“分茶”的游戏。即泡茶时,“辗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让茶汤变幻出各种图纹来。筅,即筅帚,是用竹丝等做成的炊帚。他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云:“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分茶游戏,是宋代文人雅士常做的事,就像喜烟的人饭后一支烟一样平常。

李清照也在《鹧鸪天》里提到过团茶:“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依诗意,那团茶,大概是大团茶了。

2024-04-12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47199.html 1 3 茶怎么个串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