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浸润下的沙柳往事

——管窥褚树荣散文的剪裁艺术

□余姚中学 程载国

十年前,捧读褚老师的散文集《何处有家园》,最喜《沙柳尽含烟》(以下简称《含烟》)一文。而今读褚老师新出的散文集《若有所思》,又特别钟爱《沙柳的锦瑟》(以下简称《锦瑟》)这一篇。我道不出其中的缘由,却想仿照如今时兴的群文联读,谈谈这两篇文章在剪裁设计方面的异同。

《含烟》以“我被宁海教育局分配到沙柳中学任教”这样平实的叙述句开篇,以“在那里,我度过了人生最纯粹最美好的时光……”收尾,依时序而写,用数字序号隔成三节。《锦瑟》一文四节以李商隐的诗句作为小标题,诗文交互映照,作者的人生感悟与李商隐的经历情思相映成趣,构成比兴与互文关系。

不同文体对于作者的写作储备要求各有不同。诗歌创作对想象力的要求极高,小说创作对细节虚构能力的要求极高。散文呢,似乎人人都能写,但散文高妙与平庸判若云泥。其差距一在语言驾驭,二在素材剪裁。

经数十年时光的浸润之后,大部分往事会沉没水底,难以打捞;那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或者曾给当事人带来抹不去的伤害,或者让当事人羞愧难当,或者曾经给当事人带来欢欣愉悦。散文素材的剪裁并非只取决于作者的艺术眼光,也与作者的价值情怀密切相关。

《含烟》侧重于回顾自己的教育经历,用了很大篇幅来复述作者当年执教过的一堂又一堂公开课,偶尔也宕开一笔,去描写住校生活的趣事。而《锦瑟》对往事的回顾生活味更浓些,教学腔淡了许多。有一些刻骨铭心的往事是两篇散文均有提及的,比如说与校外人员“交手”的片断,比如说对邓丽君的痴迷。

两篇散文对往事剪裁设计上的差异与写作背景、读者定位不无关系。十年之前,褚老师倡导教育叙事,《何处是家园》里收录的散文以教育叙事为主,其读者对象定位主要是教师群体。十年之后的今天,褚老师在文学创作方面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若有所思》是一本纯文学的散文著作,该书的读者定位不再是教师群体,而是更广泛的文学热爱者。

《含烟》一文叙述往事用的是浓墨重笔,平实而饱满。其中第一节记述自己与一伙年轻老师偷食食堂阿姨放养于校园的鸡,事情的来龙去脉非常周全,细节描写有小说家的神妙。《锦瑟》一文叙述往事时更强调氛围的营造,笔法上虚实结合、摇曳多姿。《锦瑟》的第二节回顾自己青年时代的兴趣爱好。由于作者在素材剪裁设计上的功力,这一节文字读起来比金庸小说还过瘾。这一节先转述“庄生晓梦”“望帝春心”的典故,再用一个衔接句过渡到青年时代的回忆中,这里的叙事不再像《含烟》中那般写实,而将哲思与抒情蕴含其中。每个句子都散发时光的醺酽。这一节对“我”与校外人员的“交手”分四个回合来写,先写“我”在体育课上打无理闹事少年的耳光,后写晚上一群人冲进校园对“我”施以拳脚,再写学校教师集体请愿,最后补上“我”与当年的打斗者一笑泯恩仇。一桩往事被作者写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

《锦瑟》一文之所以选择李商隐的诗来作互文,既是为了营造往事如烟的朦胧氛围,也是为了与第四节对懵懂情事的描写相协调。“直到有一天,一个岔路的G同学,带着他的女朋友来到沙柳中学看我时,我才意识到,人生还需要有一个女朋友的。”读到这段文字时,我哑然失笑,没想到多才多艺的褚老师在情事方面竟然和我一样是个后知后觉者。

褚老师在文中提到的几段感情全都“发乎情,止乎礼”,这不光是因为作者是个谦谦君子,也与时代息息相关。小说家写爱情,喜欢写热恋的疯狂和失恋的痛楚。而散文家选材,则偏爱写那些将至未至、将成未成的“恋不上”“爱不着”。正因为“恋不上”“爱不着”,当事人才能像端详艺术品一样地认真品味,娓娓道来。“站在窗外继续聆听,不礼貌;要想推门进去观摩,没胆量。”而那惊鸿一瞥、巧笑倩兮的样子,从此印在心里。这是爱情吗?我觉得算不上。这种感觉在当时也许只是未熟的果子,酸涩无比。但经过三十多年时光的浸润,这纯真美好的情愫不再酸涩,散发出了秋日成熟的芬芳。

《含烟》里颇有几段自然环境描写,“时而急流素湍,时而澄碧如镜,水深处疑似墨玉,水浅时游鱼历历,两岸溪椤树郁郁葱葱,水中小洲,芳草萋萋”。这样的描写,如果我们把它嵌入柳子厚的《永州八记》中,恐怕也能以假乱真。散文作者要让这样的文字从笔端泻出,不但要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也要有宁静致远的心境。

《锦瑟》似乎无意对沙柳的自然环境展开铺陈描写,偶有几句,也是着眼于对比,写其沧桑变化。“橙红色的塑胶跑道代替了沙砾地面;黑瓦青砖、木质楼梯的教学楼不见了。”清溪还是那条清溪,可是十年之前,作者从清溪里照见的是自然环境之幽雅,而十年之后,作者从清溪里照见的是人生哲理之深思。“时刻变化着的人事物理中,也有着亘古如昨的东西。一如眼前几十年不变的清溪,潺潺向东,永不消停。”

中国散文有诸子散文与史传散文这两大源头。而这两大源头的共性因素是求真。再高妙的文笔,一假,就不值一提。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看似容易,实则难矣。一位有着4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敢在散文中提年轻时打麻将、偷小鸡、拳脚斗之类的往事,其勇气直可以与卢梭的《忏悔录》相媲美。在《何处是家园》里,褚老师还有意通过自己的笔触塑造一个善于观察、精于思索的良师学者形象;而到《若有所思》里,褚老师对自我的期许逐渐回归自然人、真人。

阅读《若有所思》,你仿佛跟在一台高清摄像机后面,自然风光、繁华世景扑面而来。阅读《何处是家园》你仿佛在听智者聊天,老人音量不高,语速不快,但他的每一句话语都能激荡你的情感,启迪你的思维。

2024-04-05 ——管窥褚树荣散文的剪裁艺术 3 3 现代金报 content_146369.html 1 3 时光浸润下的沙柳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