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
宁波市古林职业高级中学的支教老师、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音乐老师 崔维波
整理:
现代金报|甬派
记者 樊莹
感受着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温暖宜居的环境、淳朴和善的民风,我很快融入这里的生活和工作,还开启了支教生涯的诸多“第一次”。
在校长金立峰的带领下,我第一次走进越西县职业技术学校:正对大门的主楼是一栋五层楼的老教学楼,教室的桌椅、墙壁、地面都带着岁月的痕迹,很有年代感。侧边是一栋新造的教学楼,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心理活动室、计算机房等,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还有新建的实训基地、餐食丰富的小食堂……一圈转下来,我深刻体会到,以支教老师的身份接过教育帮扶的“接力棒”,是荣耀,更是责任。
开学第二周,我正式开始了音乐教学工作。第一节音乐课的教学对象是汽修专业的学生,“纯爷们”的一个班级。带着满心的期待与忐忑,我提前5分钟进教室,和这群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老师,我从来没上过音乐课!上课学什么,听歌吗?”“老师,我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唱歌,可以别让我唱吗?”……孩子们的语言、神态,透露着好奇、兴奋,但也有不自信的躲闪。音乐课对他们来说是新鲜事物。
第一堂音乐课的主题是《妈妈的歌谣》。我问孩子们,“三八”妇女节有没有给最爱的妈妈准备礼物?准备了什么礼物?没想到,欢乐的氛围顿时沉重起来。
有同学说:“老师,我们的妈妈大多在外面打工,人都见不到,怎么送啊!”这道声音刺得我有些心疼,稍作思考后,我说:“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哪怕在千里之外,我都很想念自己的孩子。相信你们的妈妈也一样,在另一个城市默默想念着你们,暂时的远离是为了给你们创造更好的生活,那是爱的暂别。”
尽管这番话多少有些圆场的意味,但同学们听得很认真,有的学生颔首低眉、若有所思。
或许是内心有所触动,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他们认真学唱《月亮妈妈》这首歌,从最基本的音高、节奏开始,歌声中带着纯真质朴的情感。课堂瞬间成为我们共享音乐、传递情感的舞台。
这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又带着大家一起欣赏了彝族歌手莫西子诗唱的《妈妈的歌谣》:“黄昏的时候,我望向故乡,妈妈已经做好,今夜最美的晚餐,等着我……妈妈,我愿是你脚下的每一寸土,让你轻轻,踩在我背上。”听着听着,有孩子眼中闪着泪光。这种音乐的共鸣让我感到惊喜,也为我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
其实,学校有不少喜欢音乐且条件不错的孩子。为了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学校第一次尝试组建50人的混声合唱团,而我有幸成为指导老师。起初我还担心新招进来的队员坚持不了多久,没想到经过几轮训练,队员们的表现越来越好。
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用音乐陪伴孩子们,让音符化作一盏盏明灯,照亮他们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