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拥堵,思路一变道路宽

2025年度宁波交通拥堵治理工作进入收官阶段。近期,鄞州区两处长期拥堵的交通节点经精准治理后焕然一新。

11月25日《宁波日报》

鄞州区中兴南路与环城南路交叉口早晚高峰车流停滞不前,通过合理缩减原有车道宽度,新增一条进口车道,通行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天童北路与堇山中路的交叉口,上下学高峰期车辆严重拥堵,也是采用类似的办法,显著提升了车辆通过效率。

在人们的印象中,治理道路拥堵,最好的办法就是拓宽道路、修建桥梁,似乎只有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升级硬件设施,才能解决问题。事实上,不断增加的道路资源,总也赶不上机动车增加的速度。道路容量的增加,往往会诱发更多的交通需求,最终导致拥堵回到甚至超过原有水平,更有甚者,还会出现“拓宽一条街,拥堵转移一片区”现象。

不少地方投入的资金并不少,但因为积重难返,无奈遭遇“越修越堵、越堵越修”的恶性循环。尤其是早晚上下班高峰期间,车流停滞不前,长度绵延好几百米,不但秩序混乱,而且隐患突出,让交通管理者与驾车人都头疼不已。

道路拥堵的实质,是交通组织的结构性失衡。如果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来管理,由于道路资源有限,往往顾此失彼,效果并不见得好。但这时候,如果换一个思路,比如,变换一下上下游交通信号灯配比,优化一下车道的间距分配,又或者调整一下道路的转向设计,或许就能解决不小的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些调整也要在专家调研后,根据具体情况来做决定。

路,还是原来的路,车,还是那么多的车,车多路少的现象没有多少改变,只是交警部门改变了一下管理思维,以局部转变换取整体畅通,由此减少了道路交通压力,打通了交通“肠梗阻”,最终有效改善了道路交通状况。用学生家长的话来说,“接送孩子上学要在路上堵十多分钟”的情况已经成为过去式。

治理交通拥堵,既要看“硬投入”,更要看“软思维”,思路一变道路宽。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从“车本位”到“人本位”的思维转换,是城市交通治理理念的转变,展现了城市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更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