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常平
“哦哟——真真冷煞了。手骨冷勒木笃笃了。”妻子一进门,就双手凑近嘴巴呵气。其实,她也就下楼去倒个垃圾。
这几天,冷空气来袭,气温骤降。微信群里,大家讨论着各种冷,就觉得妻子形容天气“冷”,还是挺生动的。她先是一声长叹,“哦哟——”,再是直白地说“真真冷煞了”,最后还用手感“冷勒木笃笃了”来描写。末了还要加上动作“双手凑近嘴巴呵气”。不管是语言还是动作,其实妻都是很本色的,因为她本就不会表演,更不会做作。如果换个场合,要她到舞台上去表演,她肯定是傻乎乎一个,可能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近乎傻傻的联想里,我就忍不住傻傻地想:那么,我们宁波人又是怎样说“冷”的呢?
我们宁波人说“冷”,还有其他三种方法。
第一种,以“冷”的同义词“冻”替代。在我们宁波,“冷煞”也可说成“冻煞”。因此,那天我妻子也可以这样说:“哦哟,真真冻煞了。手骨冻勒木笃笃了。”
第二种,是在“冷”字之前,加上修饰语,如“犯关”“交关”“做人弗来”“呒告话”等,以加深程度。加上这些修饰语之后,虽然看起来冷得惊人,但到底哪个修饰语形容的情况最冷却很难区分,因为这些修饰语都是我们宁波人“毛估估”说的,它们并不精确。倘若你一定要区分清“做人弗来格冷”与“呒告话格冷”到底是哪个冷,实在是难于上青天。但它们所形容的意思却基本一致:特别冷、特别特别冷。这种情况很好理解,因为我们宁波老话是从农耕生活里走过来的。
第三种,是在“冷”字之后,加上重叠的后缀语。譬如,冷冻冻、冷刮刮、冷幽幽、冷出出、冷清清、冷切切、冷冰冰。
冷冻冻,形容有点冷,一般是指天冷。如“天家冷冻冻,麻皮当火熜”。火熜是旧时的取暖器具,相信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对它还是有感情的,即使现在也还有使用的地方。“冷冻冻”的同义词有“冷兮兮”。
冷刮刮,形容有点冷,可以是天气,也可以是自身引起的。如,今天这风有点冷刮刮,回家后叫老婆炖壶老酒吃吃,好暖暖身子。又如,今天有点冷刮刮寒势势,呒数记性热(有可能发热)要去医院看一看了。其同义词为“冷势势”“寒势势”。
冷幽幽,形容食物有点冷,但入口舒服。如,这碗剩汤(泡)饭冷悠悠的,咸菜过过其味道交关好,一晌工夫吃好了。刚才烧的那镬汤(泡)饭太烫了,吃不快。其同义词有“冷味味”(味读“迷”)。
冷出出,形容食物有点冷,入口不舒服。如,这碗年糕汤冷出出的,要热一热再吃。
冷清清,有点冷,形容气氛很冷清。如,一个人去老家进了老屋间,两个大人都过世弗在了,屋里冷清清。
冷切切,有些冷,多形容被服。如,今天侬被头去太阳底下晒一晒,昨天晚上脚伸进去冷切切。
冷冰冰,一般形容不热情。如,人家女婿来了都是“丈母一声讴,蛋壳一畚斗”,只有她家毛脚女婿来,做娘的不中意,冷冰冰的。
在我们宁波,大冷天里,能一把竹椅、一只火熜,坐在暖暖的阳光里,实在是难得的福气。好在现在条件好,家家有空调和电暖设备,一到冬天,人冷得刮刮抖,天还没暗就只想钻进被窝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你对孩子们解释“天家冷冻冻,麻皮当火熜”这句宁波老话,也许费了好大一番劲,人家也未必听得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