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金位/文 朱思盼/摄
上周休息天,我去溪口镇栖霞坑古道爬山,发现山坡上的芦花开始泛白,它们在万红千黄的热烈秋色里显得格外动人。芦花在秋风中瑟瑟,我油然想起一句古诗词:“千顷蒹葭十里洲,秋风起时,芦荻满滩,水波弥漫,上下一色。”
芦花秆是自然界馈赠给人类的有用之物。30多年前的这个时候,父亲常腰插一柄柴刀,去野外斫芦花秆,把成捆的芦秆挑回家。农闲时节,父亲坐在堂前的矮凳上,不紧不慢地扎起扫帚来,或自家用,或送人,或卖钱。用芦花秆扎出来的扫帚不仅环保,而且质量特别好,能轻易地扫除楼板缝隙里的浮尘与积灰。
芦花也有其妙用之处。物质贫困的年代,穷人们去旷野采摘芦花,将芦花制成“芦花靴”,帮他们熬过了寒冬岁月。芦花还可以做被子。元代散曲作家贯云石著有《芦花被》:“仆过梁山泊,有渔翁织芦花为被。仆尚其清,欲易之以绸者。翁日:‘君尚吾清,愿以诗输之。’遂赋,果却绸。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茵。西风刮梦秋无际,夜月生香雪满身。毛骨已随天地老,声名不让古今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全诗紧扣芦花被的清与香来抒情言志。《菜根谭》中也有:“芦花被下,卧雪眠云,保全得一窝夜气;竹叶杯中,吟风弄月,躲离了万丈红尘。”芦花之用途,还在于做床铺。以前没有席梦思,在硬硬的板床上铺几层芦花,软软的、暖暖的,还透气,睡上去比稻草铺成的垫子舒服多了。
我并非有意贬低那些借助于现代技术制成的床上用品,我只是想说,许多天赐之物,在质地上是胜过从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人工产品的。你看中药,基本种类(植物、动物和矿物共计约1.2万种)都来自大自然,没有人工合成的。相对于西医而言,中医药有许多优势,不仅副作用小,技术高明的老中医还能治好有些西医无能为力的慢性病。
三年前,单位里给我发了一床云丝被,我一直没有用。我还是喜欢用棉被,因为棉花来自大自然,棉花被天然环保。新弹的棉被带着大地的气息,暖和、舒服。尤其是隆冬季节,将棉被在冬阳下曝晒一天,晚上闻着棉花棉布与阳光交织在一起的香味,做梦也是香的。
因此,循着古人的诗情,我是多么渴望拥有一床芦花被啊!然而,采摘芦花跟采摘茶叶一样费时,制作一床芦花被需要多少“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呢?马上迎来蒹葭苍苍的时节了,只恨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采集芦花。也许,等我有了丰沛的闲暇时间,真的会付诸行动——去芦花茂密的地方辛苦劳作多日,做一床芦花被,缝一个芦花枕。躺在一尘不染、松软如棉的芦花床上,必定心神清净,梦里也会是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