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和 文
父亲住在乡下,他退休前是一名语文教师。退休后的他,生活很是简单,除了拉二胡就是看报纸。之前,他总爱去市里图书馆里看报,随着岁数越来越大,腿脚越来越不利索了,加上乡下到市区的公交车间隔时间又长,来来回回很不方便,于是,我根据他的爱好,帮他订了几份报纸,让他在家就能随时随地轻松地读到报纸。
当邮递员把一叠报纸送到父亲手中时,父亲的眉角间,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们做子女的除了关注长辈的物质生活外,他们的精神需求也同样重要。父亲开心,我自然也很开心。能让父亲由衷地开心,为他多订几份报纸也值得,这也算是子女对长辈的一份孝心礼物吧。从那以后,我每年坚持为父亲订几份报纸。
父亲读报非常认真,他会仔细阅读每一篇文章,并根据内容分门别类地做好剪报。每当他向我展示这些剪报时,我都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满足和自豪。父亲认为,长时间盯着手机看会伤害眼睛,他更喜欢手握一份报纸的感觉。
有一段时间,工作的烦恼、人际之间的困惑,让我一度情绪不佳。父亲看出我的心情,轻轻地对我说:“人呀,要活出自我,活出境界。”父亲边说边从书架上拿出几本报纸副刊的剪报给我,“有空不妨读读,也许读完这几本,你那颗浮躁的心啊,就会平静下来了。”
我闲来无事,就随手翻阅,“读书不觉已春深”。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我竟然也有了表达的欲望。先是深思熟虑地打腹稿,精心构思,落笔时再斟酌几番,多次修改,直至自己满意后,再尝试着向报纸投稿。
有一次,父亲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报纸,满脸疑惑地问我:“这里有一篇文章,作者跟你同名同姓,是你写的吗?”我笑而不语。父亲自言自语地说:“要真是你的话,我就特别开心喽。”为了让父亲一直这么开心,我工作之余就泡在图书馆看书写作。
一日,一家报纸刊发了我的文章,后面还附上了作者地址,父亲这才确定那篇文章就是我写的。父亲高兴地说:“你现在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了,还爱上了写作,不会虚度人生,我就放心了。”
我为父亲订报的初衷,是让报纸给父亲以精神滋养,无意中却成全了我的文学梦想。从当初单向地表达“孝”意,到如今变成双向的“滋养”,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
每看到父亲因读书阅报而精神焕发、退休生活过得很充实的样子,我就感到无比欣慰与满足。在父亲的影响下,村里的老年人也常常到父亲那里借报纸看。这些报纸成了父亲和其他老年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也算得上是村里最温暖的风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