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遇记

1976年春,作者游玩厦门鼓浪屿时留影。(作者供图)

□赵志邈

生活中,巧遇的事并不多,一旦遇上,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我第一次出远门的经历正是如此。

那是1976年4月,我受单位委派,独自去厦门和汕头考察和学习。出远门,最担心的莫过于买不到车票和找不到住宿。不过,这回买车票的运气还不错,我在杭州和鹰潭二次中转,都顺利买到了车票,最后,如愿乘上了鹰潭至厦门的卧铺列车。

列车晃晃悠悠,一路南下。起初,从车窗内向外望,视野开阔,春意盎然,旖旎风景尽收眼底。但很快列车驶入崇山谷地,还时不时出入隧道,先前的旖旎风景一扫而光。由此,实际24小时的车程,让人感觉更长。期盼中,列车终于抵达了厦门火车站。我赶紧顺着人流下车,心里想着快点去找住宿。

出了站台,我东张西望,想找人问一下路。突然,我看到出站口有人举着写有“全国渔业机械会议”的牌子接人。这自然与我无关。但作为一名水产从业者,这牌子对我竟有了吸引力。鬼使神差,我的腿不由自主地向它走去。

走到牌子边,我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这不是我们公司的姚科长吗?原来,他是这个会议的参会代表。我兴奋不已。然而,此前我与他并无交集,他甚至连我的名字也不知道。“姚科长!”我冒昧与他打招呼。“你是我们公司冷冻厂的吧?”他惊奇地问。我说:“是的,我来厦门学习。”“那好啊,我们可以做伴了。”他即刻邀我和他一起去开会的酒店住。我说:“这行吗?”他说:“应该没问题。”看他有点把握,我也不再多问,赶紧跟他上了车。

结果如他所料。我们下车后,进到名为鹭江大厦的酒店,顺利办理了入住手续。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心想,碰到姚科长还能和他同住一室,是缘分吧。

第二天,我乘公交车来到厦门市水产公司,开启了我的考察和学习。那时,国企间合作多于竞争,我的考察和学习自然很顺利。其间,我还去了汕头市鱼露厂,同样受到了热情的接待。5天下来,我已如期完成了任务。而此时,姚科长他们的会议也接近尾声了,所以,我打算和他一起回宁波。

但次日,我接到单位通知,要我尽快去三明与同事会合。这样,我只好取消了和姚科长同行的打算,买了去三明的火车票。

想着很快就要离开厦门,我心中不免有点留恋,于是,再次登上鼓浪屿游览。我沿着绿树成荫、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兜了一圈,似乎在为这次来厦门的使命画一个句号。

傍晚,我告别姚科长,准时坐上了去三明的卧铺列车。令人意外的是,这回我又碰到了一位同行。她看上去像农村老妇,但真实身份却让我刮目。她告诉我,她姓骆,是浙江海洋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员,这次来厦门参加渔业机械会议,现在会议结束,顺便去三明看望姐姐。“正巧,又是参加渔业机械会议的!”我心想。于是,我们聊了很多,直到晚上10点多钟。

凌晨3点多钟,我在睡梦中被骆研究员叫醒,她说三明快到了。我匆匆起来,整理好行李,列车就进到站台了。我和她一起下了车,走到出站口,她姐姐和姐夫已等在那里了。我见此就要和她告别,但她一把拉住了我,向她姐姐和姐夫介绍说:“我的同行。”我赶紧寒暄,接着说要去三明市水产公司。他们说:“天还没亮呢,还是先去我们家吧。”

就这样,我真的去了他们家,还在他们家吃了点心。直至天大亮,骆研究员才让其姐夫陪我去了水产公司。

从此,姚科长、骆研究员都成了我的忘年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