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在家突发不适晕倒,倒地前的那一刻,鄞州区东胜街道张斌社区的王师傅家中新安装的“AI护工”发挥了关键作用——“AI护工”听到王师傅的连声呼救,瞬间触发了警报系统,不仅自动将险情通知了他的儿子,还同步将告警信息接入街道智慧养老平台。正是这关键的几十秒,为老人争取到了及时的送医救治。
11月4日《宁波晚报》
宁波的实践展示了“AI+养老”的多样可能:从东胜街道的“AI护工”智慧守护项目,到海曙区广安养怡院的智能手环;从北仑峰南社区的一键呼叫系统,到中兴社区的远程问诊设备,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养老领域。这些创新尝试让“老有所养”的宏愿在传感器无声的守护与算法精准的关怀中,逐渐变得触手可及。
然而,繁荣表象之下,“AI+养老”也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数据显示,除了政府统一集采,老人主动选择的智能化产品比例不足三成。产品与需求的脱节、技术成熟度不高、市场认知的缺乏、标准体系的缺失,构成了当前智能化养老设备的市场窘境。
老人们面对复杂操作界面时的茫然,子女们购买智能产品后沦为闲置的无奈,设备监测数据不准导致的虚惊一场——这些现实痛点揭示了技术与需求之间的鸿沟。正如宁波某适老化企业负责人所言,在缺乏统一国家标准和行业指导的背景下,众多企业选择了谨慎观望。
理性审视,这些困境是新兴行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从技术成熟到市场接受,任何创新都需要经历漫长的磨合过程。老年人的使用习惯、认知特点、真实需求,与产品设计之间的差距,需要时间去弥合。
展望未来,“AI+养老”的前景依然光明。随着需求匹配深化、技术成本优化、政策生态完善,智能养老产品有望从“概念热”走向“落地实”。当人形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复杂动作,我们有理由相信,养老科技也能更深入地照见每一个生命的黄昏。
通往智慧养老的道路或许曲折,但方向已然明确。它需要开发者真正走进老年人的生活,理解他们的需求;需要政府加快标准制定,规范市场秩序;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的今天,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的晚年生活,不仅是对技术创新方向的引领,更是对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考验。当智能设备成为真正温暖的生命守护者,“AI+养老”才能跨越目前的困境,迎来光明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