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戏曲讲廉洁

——文化与价值的双重共鸣

展演活动现场。

前不久,在宁波开放大学举行的“清廉宁波·你我同行”廉洁戏曲基层展演活动,甬剧、姚剧、宁海平调、越剧与话剧同台呈现,400余名师生、江北区机关干部、兄弟高校代表以及社区群众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一场将传统艺术与时代主题深度融合的文化盛宴。在有限的舞台时光里,不仅让戏曲艺术走进了大众视野,也让它进入了当代的价值语境,使廉洁文化在舞台上鲜活可感。

与单一化的道德说教不同,这次展演更像一次艺术与信仰的对话,让廉政教育充满温度。《柔石桥》《童小姐的战场》《张人亚》《走马御史》等本土红色廉洁文化题材的原创剧目,与《陈三两》《擂鼓战金山》等传统经典相互呼应,构建起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精神空间。无论是《擂鼓战金山》对爱国精神的讴歌,《陈三两》中对贪腐的辛辣鞭挞,《走马御史》中对监察御史官员刚正不阿的清廉形象的弘扬,还是《柔石桥》里对革命文人铁骨铮铮的崇仰;无论是《童小姐的战场》展示的巾帼抗战风采,还是《张人亚》中革命者守护党章的忠诚担当,都把廉洁理念自然融入艺术化的叙事表达中,使观众在审美和情感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价值引导。当不同背景的观众为《擂鼓战金山》的气势所震撼、因《花中君子·骂堂》的伦理冲突而沉思、被革命人物的精神所打动时,廉洁文化的传播便完成了从“雅俗共赏”到“多元共融”的升华。

这次展演的观众构成极为多元,涵盖了开放大学师生(包括老年开放大学、市民夜校学员)、市内其他高校师生代表、基层党员干部以及社区居民。这种跨群体的观众构成,使得展演不再局限于校园内部的文化活动,而成为一次跨代际、跨职业、跨文化的价值共识生成过程。对于开大师生而言,剧目不仅是艺术熏陶的载体,更是学校“亲清开大,廉守初心”廉洁文化品牌的具体呈现;对于基层党员干部而言,这是在本土文化语境中进行职业伦理反思的契机;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则是一次既亲近又庄重的文化接触体验。

舞台上的六部折子戏皆为近年来获奖的精品片段,由各剧种的中坚力量和优秀青年演员联袂演绎。承办方宁波市演艺集团精心编排,巧思独运,使有限的舞台容量承载了更为丰富的叙事层次。大屏幕上的全剧背景介绍与现场浓缩片段相结合,让观众既能领略戏曲的精华段落,又能理解其完整的结构与主题。如此一来,观众在短时间内既能接受艺术的熏陶,又能真切感受到“红廉”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的价值准则。这样的展演,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有效传播,让观众在接受廉洁教育的同时,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珍惜宁波的传统戏曲。

与以往的“戏曲进校园”活动相比,这次展演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过去的校园戏曲活动更多聚焦于某个剧种的美育和文化普及,观众群体多为青少年,重点在于欣赏与认知。而这次的展演,无论在主题立意、剧目选择还是传播方式上,都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整合——廉洁主题不再是舞台上的附加元素,而是整场演出的叙事核心。这种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借鉴到普通高校的思政工作之中,让青年学生从艺术的感知中内化价值理念。要让戏曲乃至更广泛的传统艺术在校园长久扎根,应当建立长效机制。例如,将优质演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环节,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邀请主创人员走进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创作心得,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支持学生戏曲社团排演相关剧目,让青年群体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唯有让传统艺术与校园生活持续互动,才能使戏曲不只是舞台上的短暂风景,而是成为滋养师生精神世界的不竭源泉。

这次展演作为“全市廉洁文化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与廉洁摄影作品展等活动形成呼应,推动廉洁文化建设从一次性活动向系统化工程转变。当传统文化载体与当代教育平台相遇,当艺术之美与廉洁之韵相融,当多元群体在文化熏陶中达成价值共识,廉洁文化教育便完成了从文件走向文化、从会场走向剧场、从说教走向感化的深刻转变。这样的创新实践,为探索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启示:文化的厚植、传播,源于对受众需求的深度洞察与对传统资源的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