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汉语诗歌的星图上,诗人晨丹以沉默而坚定的光芒,为诗与思的结合探索着新的可能。近日,晨丹最新诗集《象太阳》由太白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收录近年佳作141首。
遇见《象太阳》,不是一次风花月夜的邂逅,而是一场直指存在本身的思想锋面的撞击。在他的诗学宇宙里,微观与宏观的界限被彻底打破。《生命》开篇即言:“从,一/束/光/中/觉/醒//在,一/粒/灰/里/失/重”。光与尘,觉醒与失重,这两极的体验在同一个呼吸中共振。这种视角在《苍生》中则凝练为:“是一粒沙托出的世间/在一朵花绽放的流年”。晨丹诗歌让一粒沙在保持其渺小的同时,显现出整个世界的重量;让一朵花在绽放的瞬间,凝结住流转的时光。
《象太阳》的语言,是淬炼至透明的钢尺,精准地丈量着从尘世微粒到宇宙虚无的全部距离。在《一字歌》中,他展示了极简主义的境界:
“一开/一落/一枝花//一浓/一淡/一盏茶//一悲/一喜/一场梦//一风/一雨/一天霞”。
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命与自然的完整韵律。这种语言上的克制与精准,使得他的诗即便在表达最深沉的情感时,也保持着一种庄严的静穆,如同《乡土》中所写:“人们,从土里走来/再回到土里去”,朴素至极,却道尽循环与归宿的永恒命题。
晨丹诗歌呈现出东方感悟思维与西方理性哲思在诗歌语言中的独特融合。在《马》中,“一身黑色的火焰”既体现了东方写意传统,又暗合尼采生命哲学中对原始生命力的礼赞;《插秧》中“栽下一棵棵倒影”的意象,既承袭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原则,又与现象学的观照不谋而合。在《羽毛球》等诗中,诗人更以日常物象建构出存在主义的隐喻空间,形成了既具感性张力又不失理性深度的诗境。
晨丹的深刻从不导向绝望。在解构了诸多虚幻的执念后,他总是指向一种纯粹的回归。《发现》一诗中,“水的冷漠在光中融化/正温柔流向春天”,表达了对生命可能性的重新发现;《定风波》结尾,“站上这世界,空荡荡的中心/以一个瞬间的清醒/以一朵花开的神力”,彰显出生命个体本有的光亮。
晨丹的作品,并非写给某个特定的时代,而是献给所有渴望洞见生命本质的读者。当物质的潮水令人窒息,意义的坐标变得模糊,翻开《象太阳》,也许会在其诗行中照见属于自己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