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带着咸湿气息的海风轻轻吹进一间小屋,78岁的林明昕正给村民量血压,一旁还坐着一位候诊的老人。对他来说,这个节日不过是他六十载行医路上又一个平常的日子,从没有因为节日停下诊病的忙碌。
“那时,白天学医理,晚上还要种庄稼”
他是北仑区梅山街道梅东村的一名持证乡村医生。这间约20平方米的屋子,是他开在家里的诊所。诊所里,处处透着岁月的痕迹:墙皮有些斑驳,桌角边缘磨得发亮,台面上摆着老式血压计和陶瓷杯,药柜还是几十年前的旧款式。最显眼的是案头那本泛黄的药理书,书页边角起了卷,却依然是林明昕的“宝贝”。这是他年轻时在镇海县人民医院进修时老师编写的教材,几十年来,他翻了一遍又一遍。“很多药理知识不过时,每次翻都会有收获,能帮村民们看好病才最实在。”他摩挲着书脊,眼里满是珍视。
时间倒回1965年,18岁的林明昕背着铺盖走进郭巨卫生院。“那时,我们这批半农半医的学员,白天学医理,晚上还要种庄稼。”十个月的培训结束后,他背着医药箱回到梅山岛,成了乡亲们口中的“赤脚医生”。后来在镇海县人民医院两年的进修经历,更是让这个年轻人的医术越发扎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梅山岛,地理位置偏远,医疗条件简陋。在这里成长的贺玲玲至今还留有儿时的印象。“我们看病都是找林伯伯的,那时候我还小,但有个场景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陪同记者采访的她,在诊所门口比划着,“那时候这里是需要排队的,一个白色的搪瓷杯里插着十几根水银体温计。来看病的人,每人先拿一根量体温。”
以前,林明昕不仅在诊所坐诊,还要到田埂上给耕作的农民看病,或是背着药箱挨家挨户打疫苗。那时候的基础医疗服务全靠乡村医生支撑着。
而如今,对梅东村村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这浸着旧时光的小诊所,还是比远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让人觉得亲切。从村里到卫生服务中心,等车来回还得一段时间,而这里,步行几分钟就到。
“当年学医就是为了给大家看病,不会计较那么多”
这些年,梅山岛的医疗条件越来越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日渐齐全,诊疗环境敞亮,服务也愈发贴心,但林明昕的诊所里,每天仍有老人来寻医问药。外来务工人员感冒发烧了会找他,老人腰腿酸痛了会找他,就连行动不便的90多岁蔡阿婆,有次不小心吃错药犯了病,家人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求助他上门问诊。
2023年11月的一个清晨,82岁的徐道友至今想起来仍心有余悸。“当时看人家打牌,突然头晕心慌,我第一反应就是喊家人找林医生。”冲进诊所时,林明昕一眼辨别是心梗征兆,一边急催家属打120,一边迅速从药柜里取出保心丸喂服。后来,急诊医生说,幸好及时采取措施,再晚五分钟人就没了。“我这条命,是他救的!”徐道友的感激里,藏着老村医与村民间沉甸甸的信任。而这样的紧急救援,六十年里发生过多少次,林明昕自己也记不清了。
在诊所里,常有温暖小事发生:路过的村民会顺手放下一把刚从菜园摘的青菜、一袋自家种的番茄,不等林明昕推辞就离开。这样朴素的回馈,是村民们日常里最真诚的心意。而林明昕对村民的心意,也藏在日常:遇到诊所没有的药,他总会从案头拿起纸笔,手写药方递过去,分文不取;有人家境困难,他更是减免费用。“当年学医就是为了给大家看病,不会计较那么多。”
如今,每个月的2日和16日,林明昕还要去梅东村老年协会给老人们坐诊。从青春年少到白发苍苍,从“赤脚医生”到执业村医,这位老村医,一直是村民们的“医靠”。
这份“医靠”,藏在他翻了又翻的旧药理书里,藏在诊所磨亮的老设备中,更藏在六十年日复一日的坚守里。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沈琼云 贺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