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山上的金桂、银桂、四季桂,竞相绽放,馥郁的甜香,随风送出好远。橘树、柿子树累累的果实散发着幽幽清香。小溪旁、田埂边、山脚下的紫环花、辣蓼花挂在红梗绿叶中,迎风摇曳,不时散发出带有薄荷似的幽香。连农家厨房袅袅的炊烟中,也有制作糕点的诱人之香。
勤劳的主妇要在好时光里,制作山里特有的美食了。
制作糖桂花。视桂花成熟程度,花开足了,方可“掸”桂花。所谓掸,实是“摇”。金桂色泽黄亮,是首选。在桂花树下铺篾簟或塑料布,然后抱着桂花树摇啊摇,桂花就纷纷然落下来。小孩子最欢喜啦,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落得满头满身,便亮开嗓子喊:“下香雨了,下香雨了!”
李大妈家有石磨,赵大嫂家有盐卤,现在派上了用场。将桂花用盐卤搅拌,装入纱布袋中,用一扇石磨压上面,让桂花中苦涩之味释放出来,然后用白糖拌之,最后装入玻璃瓶中,盖紧瓶盖,要用时随取随用。
制作白药。那是酿酒、做米馒头,头道功夫需要的“发”药。那些提着篮子走向溪旁、田塍、山间的妇女,开始采摘紫环花或辣蓼花。制作甜的采紫环花,制作白酒用的就采辣蓼花。采集后洗净。李大妈喜欢将花晒干,再磨成粉,待用。赵大嫂爱用小石臼,将鲜花放置在小石臼中,用石槌掇,将花中汁液捣出来备用。
制作甜曲的一般用糯米,制作普通酒曲的用新谷碾的籼米。先将米磨成米粉。这段时间,上李大妈家的邻居络绎不绝,多数邻居是来磨米粉的,也有磨干花的,还有来要老白药的。李大妈有求必应。她家制作白药时前来帮忙的人也不少。有些人边帮忙,边取经。
药草与米粉的比例是关键,干的药粉与鲜药草汁的加入量不同,各家的口味不同,这些都要内行人掌握。拌和时加水又要懂分寸。还要准备一个盘,撒上老白药粉。接着揉成一个个汤圆大小的白药,在老白药粉上滚一滚,这样既不易在容器里粘连,更使新白药有了引子,能更好发酵。
白药成型后,就放置在干净的稻草上,上面再覆盖些许稻草,在通风阴凉处让它发酵。待呈微黄色,带有甜香味,就可在阳光下晒干,然后储藏在罐内,也可用线穿起来,挂在梁下。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米饭上伴以白药,做酒酿、做糯米酒了,村里也开始有了酒酿的香味。而要做米馒头的人家开始将黏性好的籼米洗净,浸泡在清水中,讲究人家还和以少量糯米。12小时后,将米滤净,和以酒酿,到石磨上去磨。这时,李大妈家氤氲着丝丝酒香、缕缕甜香,人们欢声笑语不绝。
那水磨粉经4个小时“睡眠”,醒了,也便“胖”了。这时,主人赵大叔就用棒搅拌,令其充分发酵。第二次“胖”顶时,加以适量白糖,再充分搅拌。这时,赵大婶已将蒸笼布在蒸笼里蒸热,取出。赵大叔就用小酒杯舀满发酵的水磨粉,倒在蒸笼布上,迅速地将杯在水碗里浸一下,继续舀水磨粉,倒在蒸笼布上,直至蒸笼布上布满水磨粉,就用大火蒸。那刚出笼的米馒头,散发出来的淡淡酒香和米香,是生活富足的味道。
秋天的乡村好风光,秋天的乡村洋溢着甜美的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