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人堂·想象力

米面:飘在浙东烟火里的乡愁

扫描二维码可欣赏全文

金色十月,驱车去台州乡村采风。

在经过天台县浙崷村时,漫山遍野的竹架子猝不及防地撞入眼帘,晒在上面的米面如珍珠般泛着莹白的光泽,与四周金色的稻穗、绿色的稻叶互相映衬,在阳光下铺天盖地,蔚为壮观。

在浙东的山海之间,这种以早稻米为原料制作而成的食物,藏着方言里的地理标记。

台州三门、城关一带称其为“面干”,强调阳光晾晒后的坚韧;靠海的下路人家叫作“米面”,寓意米与水交融的灵动感。

到了温州,它是带着瓯越软糯腔调的“粉干”;至绍兴嵊州,又变成了裹挟剡溪古朴气息的“榨面”。称谓虽异,却都是同一株稻穗的魂灵,在山水间衍生出不同的舌尖故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浙东乡间,米面是食物,是礼物,也是年俗。

过年了,竹编拜岁篮里一定有粗布巾包裹的米面,布巾边角磨得发白却干净透亮,解开时有一股淡淡的米香扑鼻而来;正月里,挑着扁担的拜岁客穿梭田埂,两端米面包随脚步起伏,偶有米面碎掉落,引得小鸡扑棱争抢。

米面的吃法很多,可煮可蒸可炒,最经典的莫过于炒米面。

把水煮沸,将米面浸入锅中,七分熟时捞入凉水。隔壁灶头,猪油融化腾起油花,五花肉片下锅“刺啦”作响,肥肉渐成琥珀色,瘦肉则变成了浅棕色,再加入虾米、香干、绿豆芽。

待米面与浇头汇合,两勺酱油如墨入画,撒上葱花,铁铲翻抄间,米面与配料翻飞如金浪,香气层层钻进鼻腔,让等待的孩子忍不住吞咽口水。

出锅前焖片刻,掀开锅盖的瞬间,香气汹涌,油亮面干上卧着金黄煎蛋,是最诱人的模样。

离开故乡后,米面成了漂泊路上的味觉晴雨表。

十九岁在杭州求学,校门口温州小吃店的炒粉干是每周慰藉;后来到宁波工作,嵊州小吃店的榨面汤熨帖肠胃。才懂故乡味道始终在记忆里等待。

面对浙崷村的此情此景,我赶紧停车,除了猛摁相机快门,还买下满满一后备箱的米面,回宁波后分赠友人,并且反复叮嘱炒好的米面一定要“晒图”。

随后几日里,手机不断收到照片:有的米面裹着鸡蛋虾仁,有的拌着青菜香菇,有的煮了海鲜汤,留言里“好吃到哭”的喜悦,隔着屏幕都能尝到熟悉味道。

原来地域界限在美食前如此脆弱,一碗米面就能让不同城市的人共振,因为它承载的不只是味道,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2025-10-22 红人堂·想象力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1686.html 1 3 米面:飘在浙东烟火里的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