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宴

□童真杰

趁着8天长假,我从支教的千里之外的大凉山甘洛赶回宁海老家。一推开门,就看见我妈在闷热的厨房里忙活——这么热的天,她非要亲自下厨给我接风。

第一道菜,是时令鲜货——东海刚开渔不久,肥美的白蟹上了桌。白蟹做法很多,我妈偏偏选择了清蒸,她说今天讨个蒸蒸日上的好彩头。我凑过去想看看这东海第一鲜,掀开锅盖却傻眼了:“妈,你怎么不放水啊?”她笑眯眯地解释:“煮白蟹不用放水,它自带海水,火候一到,汁水就溢出来了。用原汁煮自己,那才叫一个鲜!”果然,锅底已经渗出清亮的汁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我恍然大悟,赶紧把她备好的葱姜蒜倒进去,淋上料酒,盖上锅盖小火慢焖。没几分钟,蟹香气就飘满了整个厨房。

如果说当季的海里第一鲜是白蟹,那湖里最鲜的就得数茭白了。

这水灵灵的家伙可是个活化石,《周礼》里早就有记载。咱们宁波的茭白特别水嫩,一个个裹着翠绿的衣裳,活像胖娃娃。炒茭白得用猪油,大火快炒,那股清甜劲儿根本不用加糖。最妙的是它出水不染,洁白如玉,真像是水中的君子。每次吃这道菜,我都觉得是在品味做人的道理。

嗯,既然是接风宴,怎么能少了我最爱的酸辣藕片?莲藕“出淤泥而不染”,浇上香醋,撒上辣椒,片片相连,藕断丝连。这让我想起宁波和大凉山——虽然相隔千里,心却紧紧相连。这次支教,让我深深感受到两地结下的深厚情谊,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继续带着大山里的孩子们好好看书、运动,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最后上桌的是一道分量满满的菜。不光盘子满,寓意更满——年年有鱼(余)。没错,是条大鲈鱼!早在宋朝,吃货们就已为它倾倒:“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和蒸白蟹不同,煮鲈鱼要加水没过鱼身,小火慢炖,越熬汤越浓。夹一块雪白的鱼肉,蘸一点鲜浓的鱼汤,那滋味,绝了!

我妈还特意把鱼头夹给我,说:“去那边费脑子,吃鱼头多补补。”

这顿饭我吃得特别香,吃着吃着,忽然想起徐则臣老师小说《北上》里的那句话:“胃从不说谎,它比你更清楚故乡在哪儿。”

晚饭后,我爸悄悄往我行李侧袋塞了个小包,他知道我入秋以来一直在咳嗽,轻声对我说:“我年轻时出门,你奶奶总给我带这个防水土不服——现在该我给你准备了。”打开一看,是一包本地望海茶和一点灶头泥。乍看有点懵,心想这是什么黑暗料理?但转念一想,明白这是他们用最朴实——甚至带点“迷信”的方式祈愿我一路平安!我爸还叮嘱:“这次回去要说出发——出去,才会发!”

望着父母关切的眼神,我突然懂了孟郊笔下“临行密密缝”的心意:小时候只觉得这是父母牵挂孩子,现在自己出过远门,才懂得那也包含了游子对家的恋恋不舍。

长假很快结束了。在家的日子虽短,但这一餐餐熟悉的饭菜,让我饱尝了满满的爱意。我知道回到大凉山又要自己做饭了,但我不怕——有这份家人的心意,我相信自己也能做出属于自己的“家宴”。毕竟,爱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2025-10-19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41258.html 1 3 家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