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锡逊
十分庆幸自己出生在一个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像有些国家常年只有烈日;也不像有的地方,只有冰雪和企鹅。但今年受副热带高压等因素影响,寒露已至,而宁波仍然高温天连连,气象意义上的秋天迟迟未来!
据说,有些植物对此已不知所措了,樱花、海棠、玉兰等出现了反季节开花的现象。古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而现在,却是“时已寒露暑未消,草木犹疑春复来”。希望真正的秋天快快到来吧。
不过,你看这个“秋”字,既说明是丰收的季节,也还包含了一份火辣辣的意味。古人也有把“秋”字的“火”放到左边去的,似乎在说明:经过炎夏烈日的炙烤,田野里的作物把沉甸甸的喜悦藏进了千姿百态的果实里。
太史公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八个字,道出了天道循环、农业社会耕种接力的时序。而这种自然轮回的秘密,古代诗人则用生物观察这把钥匙,把它打了开来。
请看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吟诵:“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岸天鸡舞。”白居易则道:“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王维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杜牧又道:“停车坐爱枫林晚。”崔信明则只用了五个字:“枫落吴江冷。”
宋代的陆游叹息好诗句已被人抢尽:“才尽已无枫落句,身存又见雁来时。”到底是大诗人,借大雁来解了围。金代剧作家董解元在《西厢记》中唱道:“衰草凄凄一径通,丹枫索索满林红。”现代大诗人郭沫若也不示弱,他在游钱塘江后口诵一诗,内有“一江流碧玉,两岸点红霜”的妙句。
诗人们说到秋天,都高高地举起了红叶这面秋天的大旗,吟诵千载。不过,最终还是毛泽东主席居高临下,豪气扫长空而作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预示了日后革命的成功。
现在的城市,已无法单从植物看出时序的秘密了。人们太聪明了,花鸟市场里是春夏秋冬四季同室聚会,从最普通的像小团云雾一样细细的文竹,到各种兰草如丝带摇曳,而红叶植物则四季皆有,足以让古代诗人们瞠目结舌。塑料大棚里则结着让人掉口水的网纹甜瓜、西瓜、丝瓜……水果店里常年摆满散发着南国清香的香蕉、菠萝、猕猴桃。浩浩荡荡的工业化进程中,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越来越少见了,科技应用也渗透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既推动了效率提升也面临着诸如“反季节”食物是否安全健康等多重议题的挑战。
室外还是热得很。秋蝉叫得有一些疲惫了,个别几只吵几声,喉咙有点沙,尾声总是忽然低下来,唱降调,底气不足了。倒是墙外有几只秋虫吱吱吱吱叫,让人忽而想起早年读过的欧阳修的《秋声赋》,不禁念叨:“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后面却一句也背不下去了。
虫声越亮,吾心越静,想起在烈日下皮肤晒得黝黑的建筑工人,穿着黄马甲的环卫工人……他们的工作,总是如站在火炉旁边。希望天气快快转凉,把天地这个绿色的大空调,赠送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