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后卫

被“浙BA”点燃的激情,勾起了我记忆深处的篮球往事。点点滴滴,大有不吐不快之感。

小学四年级,乡里要举办女子篮球赛,我们班的女生临时组建了一支队伍。在那之前,我们除了认识篮球,对规则、战术一无所知。但就是这样一支仓促组建的队伍,却在当时打出了不小的动静。

当时全乡四所小学,我们乌门小学是依山而建的学校,局促、狭小,操场仅有两个篮球场大小。队员全部来自一个班,一起跑着来上学,一起奔向田野采猪草,这种默契蕴藏威力。比赛在即,所谓的“训练”就是放学后和老师们打球。海拔最高的美景是中锋,跑得飞快的红浪和娟俊是前锋,最矮小的我就当了后卫。

乡下的女孩子,从小就干着农活长大,浑身是劲。你们肯定猜到了,当时我们一抢到球,身体本能就是抱着跑,体育老师不断强调:“传出去!一定要传出去!”又说:“看到同伴抢到球,就要迅速散开就位接应。”全都是土办法。能怎么办呢?紧急练习拍球、投篮、上篮,但都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就是这样,我们却在乡里迎来了一场场胜利。

最难忘的是和塘头小学的比赛。对方在场上完全不知所措。中锋没我们高,前锋没我们灵活,后卫又投不进球,到最后,只要我们抢到球,她们就愣在了原地,一副大势已去、无可奈何的模样。我们投篮时,如入无人之境,一投一个准。

获胜后,我们代表乡里去区里比赛。每天放学后,继续和老师们混打,以此积攒实战经验。积累的经验有:传球时要用力,不然容易被对方拦截;篮板球未进,不管是在谁的地盘,切记也要弹跳争抢;我传球时,易被高个子对手“破坏”,便灵机一动改在地表传球,这一招一度成为我们队的杀手锏,屡次在绝境中制造生机。

30多年过去,完全忘了区赛的最终结果。但记得包括我们,几个乡的佼佼者又组成了新队伍,代表区里去县城比赛。那年暑假,几乎没有出过远门的我们,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对县城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入住的是县招待所。队伍在体育馆集结时,我们既没有队服,也没有人手一球,号码牌是用别针别在衣服上的,显得格外“寒碜”。更致命的是,灰不溜秋的我们又矮又小,好像初中生的比赛混进了一支小学生队,还未开赛,气势上已被“碾压”。临赛前的短暂磨合,完全抵挡不住被打得落花流水的命运。

但有一件事却令所有人开心不已——那就是招待所的美食,早餐的肉包、馒头、油条、红糖糕和白煮蛋,全都是平时难得吃到的美味。输了比赛又何妨,美食当前,一切全抛。

后来我升入区重点初中,意外遇上曾经的队友。免不了互相一顿吐槽——我说她野蛮,她说我扯衣服。到底谁干的早已对不上号,但不妨碍我们继续来一场你追我逐的拼搏。

有了小时候的基础,读中专时我进了校篮球队,仍然负责擅长的“后卫”。这一次我们就不寒碜:有了队服,接受系统训练,也收获了男生女生羡慕的目光。后来在全市大中专院校比赛中,我们队拿到了探花。

去年街道举办男子篮球赛,各队派女队员进行每人5球的投篮,得分直接加在男队总分上。我自告奋勇上场,5球全中,“后卫”功底未丢。小伙伴就想让我继续代投,被眼尖的对手一眼识破,“作弊”没能成功。

年少时结下的缘,回想起来,蕴含着不可磨灭的情感。

2025-09-28 □陈小如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8146.html 1 3 我是后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