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明 文/摄
前几日游览某古街,一家店铺陈列的石磨忽然撞入眼帘,店主正演示着牵磨的老手艺。刹那间,童年时围着石磨打转的光景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鲜活地一幕幕闪回……
石磨是个沉默的老物件,由两扇磨盘、一条长木凳、一副牵引架和一只大木盆组成。这两扇互相咬合的圆形磨盘直径约半米,像一对默契的伙伴。它们的中心各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圆孔,孔周凸起一圈窄边。一根坚硬的木轴穿过圆孔,如同汽车的轴承,将它们紧密联结。这木轴在上扇磨盘中被牢牢固定,且高出磨盘约一掌;而在下扇磨盘中却能灵活转动,藏着古人的智慧。上磨约四分之一处还有个投料孔,周围微微凹陷,仿佛在静静等候米粒的到来,磨盘边缘则凸起一圈窄沿,像给磨盘镶了一道朴素的花边。承载石磨的长木凳厚重坚实,足有一米五长,宛如一位沉默的大力士。下磨深深嵌入凳面,被木凳牢牢固定。木凳通常纵向摆放,透着一股稳如泰山的气度。牵引架是两根倒T字形的圆木,其竖杆顶端与上磨高出的木轴相连,再用呈“人”字形悬垂于屋梁的铁钩上的麻绳,系住牵引架横杆的两头。大木盆安放在石磨下方,随时准备接住流淌的雪白粉浆。
磨制水磨粉需要两人默契的配合,大多是老师傅带着帮手。老师傅左手稳稳扶住牵引架的竖杆前端处,既是助力也是引导;右手则灵巧地执勺,将浸泡后沥干的米粒一勺勺送进上磨的投料孔,每两勺米便掺一勺清水,动作标准得像钟摆。另一人稳坐在木凳上,双手攥紧牵引架的横杆两端,身体随着节奏一俯一仰、一推一拉,上扇磨盘便循着固定的轨迹缓缓转动。石磨转动的“吱呀”声里,洁白如脂的粉浆便如涓涓细流,顺着磨缝汩汩而出,像春蚕吐丝般坠入木盆。这正是儿时乡村里,制作地道手工年糕时,那质朴而醇香的第一乐章。
如今看着古街演示的一幕,我忽然懂得,这石磨磨的哪里只是米粒,分明还把岁月磨出了绵长的滋味。那一推一拉的力道里,藏着祖辈们的生计与温情,藏着乡土中国最朴素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