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朱兆龙先生

朱兆龙先生

工作之余,我选择用文字安放心灵。每当夜深人静,或展卷细读,沉浸其中,与书中人物对话;或指尖在键盘上飞舞,让清脆的敲击声,化作一段段有温度的文字。

回首来路,忘不了引领我走上写作之路的朱兆龙先生。我们的相识,得益于一位户外运动群主的引荐。我拨通电话后,朱先生得知我的来意,立即邀我去他的办公室交谈。我上网查阅了他的相关资料,这一查,让我既惊又喜。才疏学浅的我,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学爱好者,而朱先生当时已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杂文家,在《人民日报》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过多篇佳作,为家乡的历史文化传播作出了很大贡献。虽年近八旬,他仍致力于地方历史人文研究。

去,还是不去?我怕自己水平太低打扰先生,又舍不得错过请教的机会,内心挣扎良久。我忽然想起杜甫的诗句:“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韩愈亦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人之言,让我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走进博物馆二楼的办公室,我忐忑地叩响门扉。听到一声:“请进!”开门处,一位清瘦矍铄的长者正在伏案写作,眼镜后的目光睿智而明亮。见到我,他立即起身相迎,热情地为我沏茶。那份真诚的接待,瞬间化解了我的局促不安。

先生温言道:“人的一生,总要有所热爱。你作为企业一线员工,还能坚持读书写作,这本身就很难得。”他引用李清照的话勉励我:“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寥寥数语,指出读书写作的真谛,我至今铭记于心。

接着,我呈上自己的几篇习作。先生仔细品读后,先是肯定优点,然后指出不足,再提出中肯建议。谈到一篇关于中秋的文章,他说:“不要只写吃月饼,要挖掘月饼背后的文化内涵。”关于引用,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名人名言就像炖菜时加的香料,不宜过多,要不抢主味且能提鲜。”提及人物描写,他建议:“切忌求大求全,要找准切入点,一孔窥全豹。”他还特别强调:“写文章不能用居高临下的口气,要像邻里闲话般亲切自然。”

聆听先生的教诲,如沐春风,更有醍醐灌顶之感。临别时,他赠我一些书籍和期刊。此后,先生经常来电关心我的写作进展,鼓励我多读多写。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在写作路上渐入佳境,陆续在全国多家报社发表多篇文章。

这份跨越年龄的知遇之情,如明灯一样照亮我的文学之路。如今,每当我提笔,先生“挖掘文化内涵,像邻里闲话般写文”的叮嘱犹在耳畔。因此,无论是记录家乡故事,还是书写生活感悟,心里多了份踏实与方向感,使我带着温暖的期许,稳步走向更高远的创作之旅。

2025-09-19 □杨应和 文/图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6783.html 1 3 朱兆龙先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