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瞻岐老街

瞻岐老街

瞻岐老街一角

老家就在海边沿,偶尔回趟老家路过瞻岐老街,我依然能隐隐约约地闻到一股小时候熟稔的海腥味。

瞻岐老街呈“Z”字形,长约1.5公里,连接了南一、南二、东一以及东二四个村,沿街是密密麻麻、一间紧挨着一间的老屋。

走在老街上,你会发现一个挺有趣的现象,无论小店铺还是居民住的老屋,门牌号都是以小区来命名。比如沿路有中保小区、老街小区、方井小区、沙塘小区等。老街两头各有一口井,上井窞又叫桂花井,下井窞叫方井。小时候,我经常用毛竹扁担挑两只小水桶去离家近的桂花井挑水,桂花井的水夏天冰凉,冬天直冒热气。桂花井有些深,约有五六米,井水清澈见底,打上来的水,鲜爽、甘洌、清口。世代居住在井旁的谢大伯跟我讲,算起来,这口桂花老井的井龄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与下街头的方井都是过去老街的主要水源。至于为何叫桂花井,又有怎样的传说故事,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法考证了。

老街街口的小广场曾是热闹非凡的鱼市。如今的广场,白天空空荡荡,一旁的老年人活动室里,则有好多老人悠闲地搓着麻将、下着棋。接近傍晚的时候,老街才会活跃起来,那些放学的孩子会成群结队、玩闹着回家,在厂里上班或在田头干活的人群这时急匆匆地赶回家,准备煮饭炒菜,然后悠悠地喝起老酒……

记得我孩提时代的老街,可谓市声喧嚣、店铺林立,一家紧挨着一家。回忆起来,那时的老街有周利和、顺兴祥布店,有柯万茂、乾大、绍记南货店,有恒德堂、五康中药店,鱼行有衡大、元茂等。除此之外,还有水作店(豆腐店)、棕绷弹花店等。如今店铺云集、人声鼎沸的场景,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但依稀留存着原先的面貌。沿着老街一路走去,还零星散落着一些老店、老手艺作坊,如轧米厂、家电维修店、弹花店、竹匠铺、杂货小铺等,这些店铺没有华丽的招牌,只是透着时光的气息,与周边村民的生活紧密相融。

位于方井小区边的打铁铺,如今已经关门,前几年还经营着,我曾与铺子里一位60多岁的胡师傅攀谈过。记得那天他刚忙完手上的活,准备休息。他做的是父辈们留下来的营生,为当地农民打一些镰刀、锄头、钉耙等农具。打铁是力气活、辛苦活,在火炉边作业,夏天好比蒸桑拿,冬日手又容易被冻伤,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继承这个衣钵,也只有他的老伴做他的帮手。

还有一家店铺里,一名男子正忙着手中的活计——做竹编。他的手中,一只小竹篮已成形。他埋头劳作着,门外发生什么似乎与他都无关。他的一旁,还堆着刚从山上砍下来的毛竹。他将根据需要,把它们劈成大小不一的竹条,或做竹篮、箩筐,或做畚箕、竹椅。他手头正编的小竹篮,50元一只,看上去精巧耐用。一问,才知做这么一只篮子,需花半天的时间,而他从事这门手艺已有40多年了。老家人都称他篾匠师傅。

忽然,老街的拐角处,传来一阵阵“篷篷篷”的声音。走进店内一看,桌上堆放着一摞刚弹完的棉花絮,店主独自一人操持着机器,弹着棉花,忙得不亦乐乎。他说,以前村里的姑娘出嫁前,总会到他这里弹上几条棉花被,有8斤重的、10斤重的,也有12斤以上的……每逢节头节尾或是天冷些的时候,店铺里便是一番热闹忙碌的景象,那时需要请好几个帮手一起来干活。可如今人们买锦被,都去商场或线上购买了,他的生意自然也越来越清淡,一个人忙乎就够了。

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三四十年过去了,曾经繁华一时的老街,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替代它的是新村中一条门店林立、颇具现代气派的新西街……

2025-09-19 □谢良宏/文 徐满堂/摄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6782.html 1 3 瞻岐老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