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沙河村月饼老手艺,镇海区贵驷街道沙河村一群返乡青年成立了沙河故里月饼工坊。“爷爷奶奶们,你们尝尝这个苔菜味的,有老底子的味道!”主理人林艳忙着给进门的街坊邻居分月饼。刚出炉的月饼还带着温度,指尖一碰,酥皮就“簌簌”往下掉。咬上一口,脆响里满是鲜香。细细品,又觉比记忆里的老月饼少了些油、淡了些甜,多了份清爽。
9月11日《宁波晚报》
这家由返乡青年创办的月饼工坊,不仅唤醒了街坊邻居的味蕾记忆,更折射出老手艺在当代传承的新路径。这群年轻人以行动证明:老手艺的生命力,既源于对传统的敬畏与坚守,更离不开对市场需求的敏锐回应。唯有在“守根”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传统技艺才能真正焕发新生。
守根,是传承的起点。沙河村月饼工坊的成功,首先离不开对老手艺本真性的尊重。75岁的陈君昌老师傅,贡献出珍藏30余年的配方本子,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的不仅是原料配比和工艺诀窍,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主理人林艳和团队深知,老手艺的“根”在于其独特的风味、工艺和历史积淀。他们坚持用传统方法制作椒盐葱香、苔菜果仁等宁波老月饼,酥皮金黄、内馅饱满,咬一口“簌簌”掉渣的质感,正是老底子味道的体现。这种对传统的敬畏,让工坊的月饼超越了简单的食品属性,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创新,是传承的活路。老手艺若仅固守传统,难免曲高和寡,最终难逃湮没的命运。沙河村的青年们清醒地认识到,传承必须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他们在保留传统口味的同时,大胆推出黑麻核桃、莲蓉蛋黄等新式月饼,甚至独创“药食同源”系列,这些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当下消费者健康需求、口味多元化的积极回应。工坊的价签上,“20元一斤”的传统月饼与每个8至10元的创新月饼并存,既满足了怀旧人群的消费需求,也吸引了年轻一代和养生爱好者的目光。
沙河村的月饼香,飘出的不仅是儿时的味道,更是一种传承的智慧。它告诉我们,老手艺的真正生命力,不在于“博物馆式”的封存,而在于能否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当返乡青年愿意主动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当老师傅的经验与年轻人的创意相互碰撞,当传统技艺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老手艺便能跨越时空,在新的时代里继续散发温暖而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