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花市刮起国潮风——“桃李花束”将鲜桃、鲜李与玫瑰混搭;新中式“束脩六礼”用腊肉、芹菜做花材,凭借“传统寓意+实用设计”成为市场新宠。同时,经典款向日葵花束仍占据主流,每支价格保持在5元至7元。
9月10日《宁波晚报》
鲜花市场从来不缺美丽,但常常缺乏新意。康乃馨、向日葵固然经典,却难免雷同;送花的心意再真挚,如果包装形式永远是千篇一律的红白搭配,也很容易落入俗套。如今的年轻消费者,既要表达心意,也追求个性化与“记忆点”。“桃李花束”的走红,恰恰说明市场在呼唤更新的表达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花式创新”并非小聪明,而是顺应消费升级的必然选择。送鲜花本身是情感的表达,如何让这种表达更加贴近当下的语境、贴合当代人的审美,考验的正是花艺师的巧思。
花束的创新,并不是简单地把食材与花材拼在一起,而是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契合点。比如,“束脩六礼”源于古代学生拜师的仪式,花艺师巧妙地用现代元素重新演绎,使得古典寓意有了“现代包装”。它的火爆,既让年轻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趣味,也让教师节的礼物变得更有分量。
这说明,当文化成为商品的灵魂,花市就能释放更大的想象力。人们愿意为一束花买单,不但是为了花本身,也是为了那份独特的“情绪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桃李花束”能在社交媒体上刷屏:满足了“可晒、可讲”的分享欲。
从商业角度看,花市的创意不是点缀,而是竞争力。鲜花行业一直存在同质化严重、利润空间有限的问题。要破局,就必须走出“花只是花”的思维定式,让花束成为文化创意产品。
这对花店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挑战在于,花艺师不能只做“插花工”,而要做“设计师”,懂得文化寓意与市场心理;机会在于,谁能率先把花束做出新意,谁就能赢得市场的青睐。换句话说,创新创意是花市最持久的“保鲜剂”。
当然,创新不能流于表面。把腊肉、芹菜插进花束里,如果仅仅是为了噱头,而缺乏文化内涵与情感共鸣,很快就会沦为“一次性网红”。真正长久的创新,需要把“好看”“好玩”“好用”结合起来:既有视觉美感,又有文化厚度,还能体现生活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