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草编非遗传承人洪亚儿:

希望古老的技艺代代相传

洪亚儿向观众展示自己的草帽作品。 记者 施代伟 摄

从草叶到生活,传承千年的草编技艺,在当下有着怎样的美学价值?9月9日下午,“芊编万化”非遗草编展沙龙分享会在天一书局南馆举行。通过一件件作品,宁波草编非遗传承人洪亚儿向观众展示了宁波草编的前世今生。

1

做草编要吃得了苦

“草编在宁波已经有着千年历史,在我们年轻时那会儿,大家基本都会这个技艺,但现在会做草编的年轻人并不多。”宁波草编非遗传承人洪亚儿说,她所在的海曙区深溪村,以前大部分女村民都是做草编的,她7岁开始跟着妈妈学习草编,当时是为了补贴家用,这一编就是50多年。

“现在我不用眼睛看,凭着手感就能编。”洪亚儿笑着说,编一顶18厘米帽檐的草帽,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但一个小的草编篮,往往需要编五六个小时,“主要还是看工艺的复杂程度,以及个人对蔺草的熟悉程度。”

在洪亚儿看来,初学者最难入手的是草编的打顶和收边,而这个行当最重要的就是吃得了苦,“起好头了,后面会越来越顺手,否则,你学半天也没什么进展。”

2

希望更多年轻人来传承

如今,洪亚儿的两个女儿,也跟着洪亚儿一起学习草编技艺。“她们俩的基本功越来越扎实,但还需要继续编下去。”在学习过程中,女儿也会通过自己的视角,引导洪亚儿把一些时尚、流行的元素融入草编作品当中去。

洪亚儿说,今年她编的几个草编挎包,不仅大胆使用亮丽的色彩搭配,也在传统基础款上增加了一些纹饰,让草编挎包更为时尚。“这两款挎包,很受年轻人欢迎,大家都说有国际大牌的感觉。”这样的反馈让洪亚儿有了更多的创新热情。

据她介绍,从去年底到今年8月,她们深溪草帽文化艺术馆的草编产品已经卖了两三千个。“价格都在一两百元左右,小的草编只要几十元左右。”洪亚儿笑着说,她们草编成品都是纯手工编制,即便如此,价格依旧很亲民。

洪亚儿坦言,目前自己坚持做草编主要是源自对这项古老技艺的热爱,她也愿意把这项非遗技艺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我们应该让古老的技艺代代相传下去。”洪亚儿说。

记者 施代伟 通讯员 小雅

●延伸阅读

宁波草编的传承发展

宁波地区的草织品制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自余姚河姆渡时期先民开始采用芦苇编织开始,一直沿袭至今。

到了唐朝,宁波的草编生产已达到相当规模,并成为全国草艺品的主要生产地与贸易集散地,且大量出口,远销东南亚。史料记载,“唐市舶司开展对外贸易。明州府的草席以‘贾舶通之’,运销海外,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宋时,宁波西乡普遍种植席草,手工编织草席、草帽遂兴。黄古林、栎社、高桥一带,农人以编织草席作为副业,多数人家专于编席、织草帽,黄古林白麻筋草席素负盛名,宁波席草又称“明席”。

《宝庆四明志·叙产章·草之品节》载:“江东多席草,人业于织,著名四方,曰明席。”《四明谈助》对此也有整理:“明州多草席,人业于织,著名四方,曰‘明席’。”

元代,宁波地区的草席业发达,大量宁波草制品经由庆元港输往国外。

2025-09-11 宁波草编非遗传承人洪亚儿: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5318.html 1 3 希望古老的技艺代代相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