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我心

五角星和红臂章。

□童真杰 文/摄

​家里装修时,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被轻轻打开,里面躺着一个布袋。袋口朝下,轻轻抖动,一枚铁制红色五角星和两片褪色的红臂章落到了我的手掌心。指尖碰触的瞬间,记忆如潮水涌来:儿时母亲常说,这是娘舅从战场带回的仅有的两件纪念品。

小时候,母亲总爱拿着这枚红星问我:“知道它为什么会是红色的吗?”还没等我回答,她就会说:“这是英勇无畏的战士们用鲜血染红的。”

后来我当然知道这红色是印染的,但我依然在问别人同样的问题时,郑重地告诉他们:“这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染红的。”

最近重温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这段在教科书上寥寥数语的历史,对我而言却格外熟悉,因为娘舅曾亲身经历过那场战争。母亲说,当时娘舅在金华一支部队的炊事班服役,退伍前夕战事爆发,他主动请缨,然后奔赴前线。因为敌人隐蔽,作为机枪手,他只能朝着敌人的碉堡扫射。一次战斗中,副机枪手被子弹击中,倒在了他身上,鲜血浸透了军装。战后,娘舅将那件染血的军装永远留在了他的战友身边。

这个故事我听过无数遍,却从不厌倦。每次聆听,心中那份对祖国的热爱就愈发深沉。

奶奶讲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她的二哥,也就是我的二舅公,本是文采斐然的私塾先生。抗美援朝号角响起时,他义无反顾地投笔从戎,用笔作枪,写下一篇篇鼓舞士气的文章,屡立三等战功。凯旋后,他重执教鞭,每年的清明节必带着学生祭扫烈士墓,讲述战场往事,然后独自登上山顶,久久凝望北方——那里有他永远年轻的战友们。

父亲讲述的故事则是来自更早的年代。我的曾祖母的堂弟,即我爷爷的舅舅曾在读书时秘密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然后徒步千里投奔新四军,曾经历皖南事变的生死考验……最终为解放当地一个县城立下汗马功劳。

“子弹飞来,击在石头上,溅起四散的尘土。我们埋伏在草丛里,时刻准备着出击。”“等到敌人睡着了,趁着月色,我们突然出动,最后把敌人都抓住了。”

这些生动的战斗细节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也让我早早迷上了军事历史,甚至还成了班级里的“历史通”。

虽然我因身体差未能实现军旅梦,但是我把这份爱国情怀化作了力所能及的行动。在学校军训时,我认真听教官的话,不怕苦不怕累,获得了“军训优秀学员”的称号。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后,除了把以上故事分享给班上的孩子,还主动报名给社区的孩子上军史课。

看着孩子们在国旗下挺立如松、高唱国歌的样子,我仿佛看见红色的种子正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抚摸着这枚红星,我明白今日的岁月静好,是先辈们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的精神,在时间深处,等着我们用初心去守护和传承。

2025-09-05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4030.html 1 3 红星照我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