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76岁的殷莲英是海曙区西门街道新芝社区西湾路16弄的一名住户,在这里已经住了40余年。进她家门后,迎面就有一个架子,上面挂着好几把钥匙。除了一把是殷莲英自己家的钥匙外,其他钥匙都是邻居放着的。最多的时候,有10多户邻居的钥匙放在这里,但后来老邻居们搬家的搬家,离世的离世,至今还有3户邻居长期把钥匙放着。
9月2日《宁波晚报》
中国传统社会素来重视邻里关系,“远亲不如近邻”的谚语流传千年。然而现代城市化的浪潮却冲击着这份珍贵的情感联结。单元楼住宅的物理隔阂、快节奏生活的时空挤压、社会流动性的加速,使邻里关系面临“相邻而不相识”的现代化困境。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殷莲英老人家门前的钥匙串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对传统睦邻文化的坚守,更是现代社区重建信任纽带的情感实践。
从殷莲英“只要身体许可,邻居家的钥匙都可以来放着”的承诺,到她为邻居收捡衣物的细心,我们看到了一种“邻里伦理”的生动实践。这种伦理不依赖法律条文或制度规范,而是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和道德自觉。在社区这个微型公共领域里,每一位邻居的“面孔”都是这种伦理责任的源泉。“殷莲英”们的日常实践,正是对这种“为他者”伦理的身体力行。
要构建新时代的“近邻”文化,既需要“信任接受者”,也需要“信任给予者”。健全的邻里关系需要双向奔赴:人人都期盼好邻居,人人都应争做好邻居。社区建设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完善,更需要这种柔软的情感联结。正如殷莲英家门前的钥匙架,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数十年,既因为有一位值得托付的长者,也因为有愿意付出信任的邻居。这种信任的相互给予,构成了社区情感共同体的生命力源泉。
让都市重现“紧邻不如对门”的温情,并非要回到过去的乡土社会,而是要在现代条件下创造新型邻里关系。殷莲英家门前的钥匙串启示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信任和守望相助永远是社区生活的核心价值。当每一扇门后都有值得托付的邻居,当每一个社区都有如殷莲英般的守望者,都市生活将在钢铁森林中生长出温暖的情感绿洲,实现现代性与温情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