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勇
童年时家前面有一个院子, 东面是墙,其他三面为如绿臂环抱的槿树篱笆。
父亲除在东面墙根处栽几根细竹,余下敞阔之地,则留下来晾晒稻谷。收割季节,院子可同时铺设8张篾垫(用竹编制的晒谷垫子),是稻谷归仓前享受阳光的舞台,槿树以清荫与繁花,守护着院子内的丰年稻谷。
宋人杨万里有诗:“稻穗堆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漫栽木槿成篱落,已得清阴又得花。”仿佛便是为小院吟唱。
槿树是江南最寻常的风景,矮矮立着,枝疏叶简,毫无张扬之态。然而每当夏秋时节,这寻常灌木却骤然焕发精神,满树花蕾挣脱绿叶的遮掩,淡紫、粉红竞相绽放,朝开暮落,循环不息。
槿树花的盛开与凋落,也仿佛在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坚持不懈地追求,那么每一天都将充满希望与可能,每一次凋零只为酝酿下一次更盛大的绽放。
唐末诗人崔道融有一首《槿花》诗:“槿花不见夕,一日一回新。”通过对槿花朝开暮落却日日更新的描写,赞颂了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槿花虽无牡丹的雍容,亦无寒梅的孤傲,却自有其平凡中的动人风致:花瓣薄如蝉翼,色泽浅淡如褪色的胭脂,几丝花蕊顶着细嫩花粉,引得蜂蝶在清浅芬芳间低徊不已。
槿树之于生活,远不止于篱落之美。记得小时候洗头,母亲会拿个淘米箩去采摘槿树叶,我们跟随其后,帮母亲一起采摘。采好后,母亲会把盛有槿树叶的淘米箩浸入放有清水的盆里,用双手反复揉搓,晶莹透明而黏稠的汁液便带着草木特有的清芬,从每一片叶脉深处流淌汇聚,将清水浸染得碧翠深沉。用槿树叶汁水洗后的头发,如蚕丝般柔滑,莹亮顺直,随风飘飞,还散发着槿树特有的草木清香。
在乡间,七夕与槿叶紧密相连。农历的七月初七,众所周知那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古老传说流淌了千年,素有“槿树叶洗头”的习俗。
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仅此一夕相会,别情难诉,离恨绵长。织女总要为牛郎洗净积攒一年的碗盏。然而,时光飞逝,碗盏未洗尽,又到了分离时刻。年复一年,织女的相思泪从鹊桥飘落下来,洒在凡间的槿树叶上。
据说在七夕节用槿树叶洗头,不仅可以得到织女的护佑,闺中的少女还会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另有一说,平素洗头,倾水于地,逝去的亲人在九泉之下需饮此水。唯有七夕这天洗头的水,倒在地上,阴间的亲人不必喝。
习俗的缘由虽邈远难考,但槿叶洗后的青丝,是肥皂难以替代的乡野记忆。那股馨香,也是织女的泪滴与人间草木最神奇、温柔、浪漫的交融。
槿花凋谢后,槿树枝头会结出蒴果,蒴果内藏微小种子。熟透后蒴果自动裂开,种子悄然坠入泥土,待到来年春风唤醒大地,篱笆下便冒出无数新绿小苗。生命在无人刻意照拂处倔强繁衍。
槿树全身是宝,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详载:“槿叶汁濯发可去腻垢,活血润发。”现代研究表明木槿树根皮捣烂敷于疮疖,对拔脓消肿有奇效,槿树皮能清热解毒、驱虫止痒,槿花可缓咽喉肿痛、口腔溃疡之苦。
童年时,槿树曾无言无语参与着我们童稚的欢愉,默默滋养着粗粝而温馨的岁月,我们常会折其柔韧枝条,缠绕成冠冕戴于头顶。
如今庭院已消隐于时光,那曾盛开着淡紫色花朵的槿篱,也随流年湮没。然而每当夏日熏风再起,记忆深处便浮动起篱上的花影。那满树的花朵从未在心底凋零,恰似那永不复返的童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