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暑假

本版图片由AI生成

□王继军

提起暑假,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西瓜、棒冰加旅游,是城里孩子暑假的标配。池塘、大树与知了,这是农村孩子过暑假的画面。记忆中,我的暑假累中带乐、乐中带着一丝孤独。

南方的天气说热就热,到6月底,每天摄氏三十四五度以上是常态,这样的高温天气一直要持续到整个暑假。即使8月立了秋,也还要热上一个来月,谓之为“秋老虎”“秋剥皮”。那时农村普遍家境一般,家庭条件稍好的,买一二台立式电扇。条件差的,只能用蒲扇加凉水消暑,蒲扇用来扇风、驱蚊,凉水则直接喷在凉席上。我家属于后一类。

如果仅仅是热,躲在房间里、阴凉处,还是能够忍受的。可暑假我是必须要参加“双抢”的。“双抢”,即抢收抢种。收晚了,早稻掉粒,黄豆爆壳、花生发芽。种晚了,晚稻产量上不去,甚至可能不抽穗。在“双抢”劳动中,我逐步从看客到参与,最后变成家中绝对劳动力。老家农田多,一半旱田一半水田。旱田还好,割完早稻就不用再管。水田则不仅要割稻、脱粒、晒干、归仓,而且要马不停蹄除草、堵漏、翻耕、插秧,要一气呵成,不能停歇。为了赶进度,也为了避开高温,大人们都起早贪黑,早上5点多即出工,晚上7点多才收工,下午1点到3点是吃中饭和午休的时间。母亲体谅我辛苦,特别是早晨,会让我多睡一会儿,毕竟我还是个读书郎。“双抢”最难受时分莫过于中午,头上烈日高照,田中水温烫脚,整个水田犹如一间无顶的桑拿房,弯腰在田中劳作,身上的衣服不知要汗湿多少遍。有首顺口溜描写得很形象:“小暑大暑双抢忙,日头高照热浪翻。忙碌一天身散架,黎明又立水中央。”这样的劳动强度要持续1个来月,“双抢”结束,我由一个白面书生变成了“非洲黑炭”。那时我想,“何时我才能跳出这农门呢?”

忙完了“双抢”,农村的暑假还是快乐的,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

精神上最大的快乐是看露天电影。那时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看露天电影和请戏班唱戏是最常见的形式。看戏我是不喜欢的,那是老年人的喜好,小孩和年轻人最爱看电影。遇上哪家主人过大寿,或者有重大喜事,比如结婚娶媳妇、小孩考上中专,主人会主动张罗请人放一场电影,以示报喜。但也有人本无此意,架不住左邻右舍游说、起哄,或者看到家境比自己差的居然也放了电影,一咬牙,请!这样的好消息总是传得很快。张村的人路过李村,李村的人便高声打招呼:“哎,老张~,晚上过来看电影哦!”用不了多久,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李村晚上有电影看。尚在地里的人听闻消息后,已无心干活,早早收工。放牛娃焦急地赶着牛回家,唯恐哥哥姐姐落下自己。匆匆忙忙扒拉几口剩菜剩饭,大家便大呼小叫聚拢一起,带上手电或晒干的高粱秆,然后浩浩荡荡出发。《地道战》《南征北战》《戴手铐的旅客》……这些影片不知看了多少遍,但照看不误,丝毫不影响追捧热情。

物质上的快乐有限,主要是靠摸螺蛳和抓青蛙,改善伙食。摸螺蛳对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属家常便饭。中午或晚上去池塘洗澡,顺便带上一个搪瓷脸盆,下到水里沿着池塘边的石头缝摸一摸,便会有收获。想大搞特搞的,便游到池塘中间,特别是淤泥多的地方,一二十个猛子下去,半脸盆螺蛳便有了。洗上几遍,倒入半桶清水,滴入一滴清油,插上一把菜刀,第二天,爆炒螺蛳、嫩南瓜炒螺蛳肉便可上桌,实在美味。当然,夏天买棒冰的零花钱,也离不开螺蛳的贡献。

青蛙倒不常抓。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表弟表妹过来玩时,大家一合计,决定晚上行动。沿着快干涸的池塘边,用三节电的手电筒一照,青蛙遇上这种强光,动弹不得,直接上手就是了。红椒加蒜头,一盘又香又辣的红烧青蛙成了招待客人的主菜。当然,抓青蛙这样的事情,长大后再也没有干过。也许是悔悟过去的罪孽,至今牛蛙之类的菜,我碰也不去碰的。

参加工作后,暑假也就变成了暑休。暑假变暑休,虽一字之差,但味道差之远矣……

2025-08-24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2085.html 1 3 当年暑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