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少年,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读陈伟军《我们光芒万丈》

□任蓉华

随着现代生活的齿轮转动加速,孩子们的成长期似乎也变得愈发仓促。在步履匆匆的时代语境下,文学作品该如何既为少儿保留一方童话的净土,又不闪躲现实投下的阴影?陈伟军的长篇小说《我们光芒万丈》给出了温暖而有力的回答。该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破碎后孩子心灵重建的故事,用日常化的家校生活场景承载深刻的心灵探索,将沉重的社会议题转化为轻盈的成长力量,最终完成了对少年心理困境的立体观照。

小说以11岁男孩侯小阳的视角展开,这个被贴上“麻烦男孩”标签的主人公,实则是当代离异家庭子女的典型缩影。父母离异带来的情感创伤,使他沉浸在幻想世界中,用看似顽劣的行为掩饰内心的脆弱。那些层出不穷的“为什么”、花样百出的“小动作”、永远完不成的作业,其实是他对世界的不安试探。作者并未简单地把这些行为定义为“问题”,而是通过层层剥茧的叙事,让我们看到每个“麻烦”背后都站着一个渴望被理解的孩子。

侯小阳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是在“三个太阳”的照耀下悄然发生。父母无条件的爱是第一个“太阳”,侯小阳母亲从焦虑到理解的转变过程,诠释了家庭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塑造完美孩童,而在于拥抱真实的生命本貌;继父毛叔叔送上限量赛车模型的细节,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体现了重组家庭的“爱”可以超越血缘。作者对侯小阳生父角色的处理尤为巧妙,他没有以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家长”形象出现,而是通过“蚂蚁王国的王”的童话约定,在孩子心里播下相信美好的种子。

孙老师代表的第二个“太阳”,散发着教育者特有的智慧光芒。面对问题学生,他拒绝简单粗暴地“向父母告状”,擅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搭建沟通桥梁,引导家长真正走进孩子敏感的内心世界。书中,他带领学生在图书馆上语文课的场景,无疑是小说颇具神采的片段,银杏树的沙沙声为课堂伴奏,我们由此看到了教育的本真形态:没有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只有对心灵的温柔叩击。得益于孙老师的慧眼赏识,侯小阳发现了写作的乐趣,“一股自信的力量在他的胸膛不断膨胀”。

同龄人的陪伴构成了第三个“太阳”,也是最贴近少年世界的温暖光源。侯小阳与异父异母的姐姐毛一蔓,在“鸡飞狗跳”的日子里,从剑拔弩张的冤家逐渐蜕变为互相扶持的知己;与江洋、彭奇、叶青青等性格迥异的同学,由隔阂疏离到彼此支撑,共同编织出一幅青春期互助的暖心画卷。

侯小阳在国旗下的动人演讲把小说情节推向高潮。他勇敢袒露作为离异家庭孩子的心路历程,讲述从躲进“心灵暗角”到主动“追光”的蜕变。这个曾因家庭破碎而自卑的少年,成为了照亮他人的光源。勇敢直面阴影,定会在被看见、被接纳中绽放万丈光芒,而这正是成长最动人的模样。

《我们光芒万丈》里温暖少年心灵的光源,是归家时永远亮着的灯火,是迷惘时指引方向的星辰,亦是成长路上永不缺席的守望。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的“太阳”,更愿每个人都能成为温暖他人的那道光。

2025-08-24 ——读陈伟军《我们光芒万丈》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2082.html 1 3 追光少年,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