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人堂·董啸

《渔笛清幽》: 极简主义的空寂美学

作曲/演奏:杜如松(1964—),浙江东阳人,著名笛箫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代表作《扁舟载月》《雁南飞》融人文画境,获台湾金曲奖“最佳传统音乐诠释奖”及“最佳专辑奖”。

林海钟(1968—),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当代文人画代表。绘画:

扫描二维码可欣赏视频

一支竹笛在晨雾中独自吟唱。杜如松先生的《渔笛清幽》摒弃了所有伴奏的修饰,让笛声回归最本真的状态。

这首作品以其独特的“不可记忆性”和“非表演性”,在当代笛乐中构筑了一个纯粹的声音世界,恰似中国文人画中的一叶扁舟,孤独而自足。

笛音不事雕琢,却自有一种穿透力,仿佛能直达听者心底。这种音质处理令人联想到宋代文人画中的留白——不追求满幅的绚丽,而注重意境的深远。正如明代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所言:“琴之妙处,惟在淡而有味。”

《渔笛清幽》正是以这种“淡”的境界,超越了技巧的炫耀,达到了艺术的化境。

《渔笛清幽》的旋律难以捕捉,这恰恰是其最精妙之处。杜如松先生采用了一种“气息导向”的创作思维,使音符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衔接。这种处理方式深得中国传统艺术“气韵生动”的精髓——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完整,而注重内在生命力的贯通。

听者记不住具体旋律,却能在心灵深处留下声音的印记,如同品茶之后,茶味已消,茶韵犹存。

在当代音乐语境中,《渔笛清幽》的空寂美学具有特殊意义。在这个充斥着各种电子音效的时代,一支不加修饰的竹笛独吟,反而成为最纯粹的声音实验。

杜如松先生用最传统的方式,实现了最现代的艺术表达——他让音乐回归到声音的本源:气息、竹管、空气的简单互动。这种极简主义的表达,恰恰与当代艺术追求本质的趋势不谋而合。

《渔笛清幽》最终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关于聆听的启示。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留在心中的不是旋律的记忆,而是一种清澈的心境。

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用最简单的声音,唤醒最深刻的感悟;以最朴素的形式,完成最丰富的心灵交流。

在这个意义上,《渔笛清幽》不仅是一首乐曲,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音响呈现。

2025-08-20 红人堂·董啸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1399.html 1 3 《渔笛清幽》: 极简主义的空寂美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