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肯去上学?”

医生:“向内找原因”往往见效快

心理科医生与患者交流。

“如果把家庭正常运行比作高速上开的汽车,孩子不肯去上学,就好比一下子急刹车。不,甚至是翻车。”在“厌学门诊”,一位家长这样形容。这也是家长们的普遍感受。

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儿少心理科汪贝妮医生说,家长们习惯“向外找答案”,认为是社会环境、网络、游戏、追星、二次元等诱惑让孩子不肯去上学,却很少愿意在家庭内部寻找原因。孩子厌学,往往又和家庭养育、亲子关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家长要求全病区不能点外卖

“我的家像个冰箱,我以后都要住在医院里。”住院第4天,16岁的小丁(化名)这样和主治医生说。来到厌学门诊就诊前,小丁已经两个月没去上学。他形容,父母好像布下了天罗地网,自己是唯一的猎物。比如,他从小被要求吃健康食品,肯德基、可乐这类“不健康食品”让父母十分“痛恨”。

“我只能通过伤害自己,才能换来一点自由。”小丁举了个例子,他想点外卖的话,必须要扇自己耳光,甚至拿刀划自己,父母才会同意给点一份外卖。有时候,还会把外卖的烧烤悄悄更换成健康食品。

入院几天后,来探望小丁的奶奶悄悄给他点了一份外卖。结果,家长要求:“以后全病区都不能点外卖。”这样的强势,也令医生咋舌。小丁对医生抱怨:“他们只是想我去上学,他们不会改的。他们改不了,我也好不了的。”

和小丁同病房的小军(化名),在入院前已经半个月没去上学。他还用各个网络平台的“先付后用”等功能透支了1万多元,买了大量的动漫周边,每个均价3元。为什么疯狂购买这些卡片、骰子?小军说:“我爸妈把我管得太紧了,只看到我的成绩。我如果没在看书,好像当天给我吃饭都是浪费。还是二次元的世界好。”小军的父母认为:“孩子本性很好的,都是被动漫害惨了。”

被家长简单地当成“矫情”

“孩子的情况已经挺严重了,建议立即住院治疗!”听到医生这样的建议,小云(化名)的母亲马上表示反对。她强烈要求:“医生,你给我们开个证明,就说情况平稳,可以正常上学。”医生表示,没法给小云开类似的返校证明。因为,小云的情况非常糟糕,而母亲似乎看不到这些。

诊室里,她和医生说起自己的看法:青春期孩子有些“娇气”和“中二”都是正常的。从初一起,孩子就闹着不肯上学,最后还是去了学校,成绩也不错。初二是最为关键的一年,绝对不能在这一年“掉链子”,否则影响到中考,今后的人生可能就要改写了。

这次,是老师注意到小云胳膊上的伤痕,要求父母带小云来就诊,并要求持医院证明才能返学。父母这才带小云来医院。最后,在医生的再三劝说下,母亲同意住院治几天看看。她不忘提醒医生:“有好的药就尽管用,能快点去上学就行。实在是耽误不起。”

汪贝妮说,这样在外人看似“荒谬”的情形,在日常门诊中很常见。孩子们厌学、拒学等表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被家长简单粗暴地当成“懒”“作””装病”和“矫情”。

这些原因让孩子拒绝上学

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这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受访医生介绍,生物、心理、家庭、社会四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

从临床上看,一部分孩子因为发育性问题而厌学、拒学。比如,多动症的孩子、阿斯伯格症等孤独谱系障碍的孩子等,这些孩子经过专门的治疗、社交训练、家校沟通后,其中的一部分还是能够顺利地返校的;还有一部分孩子则因为心理、情绪问题导致不能去上学,背后的原因有无法接受高强度学习、人际关系、亲子矛盾等。

汪贝妮说,面对厌学、拒学的孩子,有些家长不是不理解,就是习惯从外界找原因。在治疗过程中,哪怕医生委婉地提及家庭原因时,这些家长们可能会像刺猬一样,开启“自我防御”模式:不是我为人父母失败,是孩子手机用多了,是在学校里学人家划手,是他最近结交了不三不四的朋友带坏的……

汪贝妮表示,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厌学的背后,远不止家庭因素,但不可否认,家庭因素往往占了较大比重。从大量临床实践看,如果家长“听劝”,愿意“向家庭内部找原因”并配合做出调整,多包容、理解孩子,给予孩子支撑,孩子往往也能更快调整过来,返校也会更顺利。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张瀛 文/摄

2025-08-19 医生:“向内找原因”往往见效快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1285.html 1 3 “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肯去上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