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不当初!

一次鞋子磨脚,让她不得不截趾

医生:糖尿病足如暗火

宋医生上门为患者换药

脚上一个不起眼的小水泡,一次轻微的擦伤,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几天就好。但对糖友们而言,若不及时干预,就可能发展为严重感染,甚至导致截肢。

72岁的陈奶奶因新鞋磨脚造成皮肤破损,十余天后伤口不仅没愈合,反而出现红肿加重,且创面深处散发出恶臭。家属将其送至慈城镇中心卫生院慈湖人家团队就诊时,宋万波医生发现其足部已出现大面积皮肤坏死和溃烂,感染严重,最终不得不接受截趾手术。

小伤溃烂终截趾

家住江北区慈湖人家社区的陈奶奶是一名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医生宋万波在日常随访中发现其血糖控制不佳,曾多次建议她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但起初,陈奶奶及其家属对家庭医生的建议缺乏信任,依从性较差。

由于血糖长期处于高水平,陈奶奶一度感到身体不适,便前往社区卫生服务站配药。然而,症状稍有缓解后,她便自行减药甚至停药,服药缺乏规律性。她说自己“不想一辈子靠降糖药活着”。就这样,为逃避宋医生的“唠叨”,她逐渐回避就医,不仅不再到服务站取药,也连续多年未参加社区组织的免费健康体检。在这种断续治疗的状态下,她的血糖水平长期波动,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去年夏天,陈奶奶更换了一双新凉鞋,不慎磨破了左足背外侧的皮肤。本是一处轻微损伤,但由于高血糖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和血液循环障碍,伤口迟迟未能愈合。十余天后,局部红肿持续加重,疼痛加剧,并出现感染征象,病情迅速恶化。

“虽然表面已经结痂,但我摸着感觉不对劲,伤口周边的皮肤温度特别高。”陈奶奶回忆道。察觉异常后,家人立即将她送往附近诊室就诊。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陈奶奶的伤口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持续扩大,肿胀、疼痛的感觉不断加剧。最终,家人再次将她送至慈湖人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找到了家庭医生宋万波。

“从发病到就诊已过去两个多月,病情非常严重。”宋万波医生检查发现,陈奶奶左足背有一处约5厘米×4厘米的皮肤缺损,深度达3厘米,局部组织已发生坏死,呈黑褐色,创面伴有明显渗出和恶臭。

宋万波立即启动转诊流程,将陈奶奶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经综合评估,医生为其实施了截趾术及部分跖骨截骨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扩散,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术后,家属既感激又懊悔:“早知道就该听宋医生的话,好好控制血糖,规范用药。”

医生午休时间上门换药

术后,陈奶奶的伤口还需要定期清创、消毒、换药。宋万波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上门为陈奶奶换药,并耐心向家属讲解伤口护理的正确方法。就这样,一个月间,宋万波先后上门服务了10次。在他的悉心指导和持续跟进下,陈奶奶的伤口逐渐愈合,恢复进展顺利。

宋万波医生了解到,陈奶奶因害怕注射疼痛,经常擅自减少胰岛素使用次数,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在全面评估其胰岛功能及整体健康状况后,他重新调整治疗方案:将原来每日四次的胰岛素注射,改为每日一次长效胰岛素,以稳定基础血糖水平,同时配合口服降糖药物控制餐后血糖。这一个性化调整不仅显著减轻了注射带来的不适,提高了陈奶奶的治疗依从性,也使其血糖控制效果明显改善。

此后,宋万波坚持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与陈奶奶及其家属保持密切随访,并定期安排她到服务站进行抽血复查,动态监测各项指标,实施糖尿病的精细化管理。在医患的共同努力下,陈奶奶的血糖逐渐趋于平稳,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不久前,她特意来到慈城镇中心卫生院,将一面锦旗送到了宋万波手中——这不仅是一份感谢,更是一位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生最真挚的信任与肯定。

宋万波医生提醒,糖尿病足如暗火,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神经病变和周围血管病变。神经受损后感觉迟钝,脚部即使被扎伤、磨破也可能毫无知觉;血管狭窄则造成血液循环不良,伤口愈合能力显著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细菌极易侵入,一个微小的创口也可能迅速发展为感染、溃烂,甚至面临截肢风险。

他特别提醒,如果出现足部有伤口并伴有发热、足趾发黑并散发恶臭、突发剧烈足痛后突然“不疼了”这几种情况,要立即就医,切勿拖延。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史俐俐 文/摄

2025-08-18 医生:糖尿病足如暗火 悔不当初!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1127.html 1 3 一次鞋子磨脚,让她不得不截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