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肌理深处,总有微光汇聚成暖流。没有惊天动地,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危难时刻的本能闪光。这些源自平凡个体的善举,正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心跳。13日,7月盛威·甬上爱心奖揭晓,多人获奖。
8月14日《宁波晚报》
爱心奖获得者中,有40年如一日服务邻里的退休教师杨阿玲,有携手施救路边昏迷老人的王崇峰、韩凯峰,有10分钟救回心脏骤停球友的蒋宇岐、桑康健、李玉红,有爱心缝补温暖邻里的陈祥坤……这些普通人获奖,再次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城市的温度,从来不取决于摩天大楼的高度,而源于平凡人掌心的温度。
这些获奖者并非聚光灯下的英雄,却用40年守望、10分钟急救、一针一线的缝补,在甬城夏日织就了一张温暖的网。这些“微光”般的善举,恰是一座城市最动人的心跳,也是文明最生动的体现。
90岁的杨阿玲用40年时间,把“墙门小组长”这个微小的身份,活成了邻里心中的“大家长”。从1984年的第一块小黑板开始,她记录楼道琐事、调解邻里纠纷,40载时光,40载坚守。在快节奏的城市里,“坚守”成了稀缺品质,而杨阿玲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文明、温情,正是依靠坚守品质营造的。
如果说杨阿玲的善举是“细水长流”,那么王崇峰、韩凯峰与蒋宇岐、桑康健、李玉红的故事,则是电光火石间的“生命托举”。6分钟心肺复苏、10分钟急救心脏骤停,这些瞬间的抉择,彰显了关键时刻显身手的果敢与担当。
陈祥坤的“针馨工作室”最初只是社区帮扶困难群体的就业项目,如今却成了“一米集市”的温馨地标:一年缝补超1000件衣服,带动“青年助残小队”成立,让“受助-自助-助人”的模式在社区生根。而“红蚂蚁”志愿服务队从16人到3885人、45个分支的壮大,更是印证了一个真理:善意是会传染的。
“盛威·甬上爱心奖”的意义,正在于让这些“藏在城市肌理里的温暖”被郑重看见。每月评选、2000元至10000元奖金,不仅是物质奖励,更是对“平凡善举”价值的肯定。
杨阿玲的小黑板还在写,王崇峰的急救包随时待命,陈祥坤的缝纫机仍在转动……这些日常“微光”,恰是宁波最生动的文明答卷。微光虽小,汇聚成河便足以照亮前路。当越来越多的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当“做好事”成为城市的生活方式,宁波必将在爱心的滋养下,成为更具幸福感、更有凝聚力的文明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