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妈妈的午餐,多些“烟火味的教育”

三江热议

郭元鹏

可乐鸡翅、拔丝年糕、凉拌鸡胸肉、白菜肉丝羹、玉米饼……这个暑假,宁波市鄞州区学士小学的俞茗楷同学摇身变成“家庭御厨”,承包了妈妈的午餐,每天变着花样为家人奉上美味佳肴。8月8日,小楷的妈妈在朋友圈晒出九宫格美食照,配文调侃“这个暑假(孩子)做各种美食是没停过,能抵暑假作业吗?”没想到班主任看到后爽快回应“批准:想抵啥,拿菜来!”这条有趣的互动瞬间收获了许多朋友的点赞。

8月12日《宁波晚报》

10岁男孩俞茗楷的暑假,因厨房而格外热闹——可乐鸡翅、拔丝年糕、海鲜面……这个“家庭御厨”每天为妈妈准备午餐,连班主任都笑着“批准”用厨艺抵作业。这则充满烟火气的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比起书本上的知识,生活中的实践同样能滋养孩子的成长,而“烟火味的教育”,恰恰是很多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养分。

厨房是最生动的“生活课堂”,在这里,孩子学到的远不止烹饪技巧。小楷从笨拙切菜到能复刻餐厅菜品,从独自买菜到为客人露一手,这个过程中,他收获的是动手能力的提升,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责任感,更是“付出被认可”的成就感。客人的夸赞、妈妈的省心、老师的肯定,这些真实的反馈,远比作业本上的红勾更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正如小楷妈妈观察到的:“写作业三催四请,进厨房却乐此不疲”——当学习与生活需求、兴趣热爱相结合,教育便不再是被动的任务,而成为主动的探索。

“烟火味的教育”,考验的是大人们的包容与智慧。小楷妈妈那句“让他自己摸索,别管他”,藏着难得的教育清醒。太多时候,我们习惯用“标准答案”要求孩子:切菜必须整齐,步骤不能出错,失败了就急于纠正。但厨房本就是允许试错的地方,切歪的土豆、过咸的菜品,都是成长的“佐料”。这种包容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试错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而班主任用“拿菜抵作业”的幽默回应,更打破了“教育只在课堂”的刻板认知,让生活实践与学校教育形成了温暖的呼应。

“烟火味的教育”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人终究要在生活中立足。烹饪教会孩子统筹规划,买菜懂得价值交换,招待客人学会沟通礼仪,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能力,是课本无法替代的“必修课”。小楷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展现了这种教育的可能性:当孩子走进厨房,走进生活,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一桌饭菜,更是独立、自信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育不必总端着“高大上”的姿态,有时,一缕饭香、一次翻炒、一顿与家人共享的午餐,就是最好的教材。多给孩子一些走进厨房、走进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在烟火气中感受责任、学会担当、找到热爱。

2025-08-13 三江热议 2 2 宁波晚报 content_230410.html 1 3 承包妈妈的午餐,多些“烟火味的教育” /enpproperty-->